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影迷金正日:一个人的电影史

http://www.CRNTT.com   2011-12-20 10:37:55  


在金正日的“政绩”中,中国人最熟悉的还是《卖花姑娘》。
 
  1968年,金正日26岁。他以自己的出生地“白头山”为名(根据苏联人的文献,金的出生地并非白头山,而是在前苏联伯力附近的一处军营),组建了一个创作团体,并着手将父亲金日成在抗日期间创作的《血海》搬上银幕。

  据《金正日传略》记载,他在这部片子拍摄期间,经常到片场“视察指导”,帮助导演,并交待演员的表演技巧、谈论形象设计和摄影,这些建议都是具体而微的,而非门外汉的泛泛之谈。在拍摄一幕日本兵的施虐场面时,他甚至冒着现场木头房子着火后的滚滚浓烟协助拍戏。

  在金正日的带领下,朝鲜电影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了艺术高峰。这时期内的其他经典作品如《党的好女儿》《一个自卫团员的遭遇》《鲜花盛开的村庄》等等,都是在他直接组织并参与创作下完成的,电影里的很多歌曲,都由金正日亲自选定,他还完成了其中的部分歌词。

  在金正日的“政绩”中,中国人最熟悉的还是《卖花姑娘》。在中国大规模引进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朝鲜、越南电影的70年代,《卖花姑娘》堪称“大片”,虽然那个年头并不提“票房”这样的概念,但这部电影的观影人次恐怕至少需以千万来计算。

  《卖花姑娘》的剧本出自金日成的手笔,金正日指导多达150余次。节奏缓慢,情节朴素,表演略显夸张,人物脸谱化,在今天看来简陋异常的电影,当年大大地赚取了中朝两国人民的热泪,也在国外的电影节上收获了荣誉,经久不衰,从而融入了一代人的记忆。

  在厚达330页的《电影艺术论》里,金正日谈及了导演、演员、摄影、美术、音乐等多个方面,并对电影和文学、政治的关系作出了自己的解释。不过,与其说这是一本理论研究书籍,倒不如说是朝鲜所有电影导演的指导手册。

  在每一章之前,都题有金日成的话,而金正日的著述,又形成了对朝鲜电影从业者的约束。譬如,在“电影和音乐”这一章之前,金日成的看法是“没有音乐和歌曲的电影,就不是电影。没有歌曲的电影,就会给人以寂寞感。电影要成为扣人心弦的影片,就一定要有好的歌曲”——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金正日对电影音乐之重视的“世袭”来源:《血海》中大量的歌曲,不少是金正日挑选的。

  金正日和电影的缘分,不仅仅限于电影本身。在他的元配夫人洪一茜生下一个女儿后,他爱上了比他大6岁的成蕙琳,后者当时已经结婚并育有一子一女,是朝鲜最性感的电影明星。长子金正男,就是金正日和成蕙琳后来的爱情结晶。

  但金日成反对这桩婚事,老爷子不愿意让一个曾有家室的电影明星成为第一夫人,况且成蕙琳来自韩国,社会关系复杂。于是成一直无法作为金正日夫人在正式场合抛头露面,并于上世纪80年代因身体原因前往莫斯科治疗,直到2002年去世。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