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红卫兵为何能被迅速动员起来并充满暴力倾向

http://www.CRNTT.com   2012-03-04 10:07:48  


 
红卫兵留给中国社会的思想和实践遗产

  总之,通过强制性的上山下乡运动被发配到社会底层的“知识青年”们(也就是先前的“红卫兵”们),的确在那里受到了一种“再教育”,甚至说是一种新的“启蒙”也不为过。但这种“启蒙”却主要指向毛泽东始料不及的怀疑文革的方向,被钦点为接班人的林彪的出走而亡,也使人们对领袖的“英明”信念发生了动摇,直到1976年4月,多年来第一次非组织和领袖动员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四五运动”爆发(其中许多参与者正是当年的红卫兵),虽然当时遭到了镇压,却为不久之后“四人帮”的覆灭显示了人心所向,甚至可以说预先奠定了社会基础。知识青年们开始从下面看世界。他们在农村和工厂的艰苦磨炼中,深深地认识到了中国的社会现实,认识了普通的老百姓,也包括更深地认识了他们自己,虽然他们也为这种认识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青春的代价。

  今天的中国社会和44年前自然有很大的不同了。但是,正在走向富裕的中国,各种暴力事件和暴戾倾向比比皆是,2010年尤甚。种种来自体制也来自个人的对生命轻贱的现象,这是否和当年狂飙猛进的“红卫兵运动”有某种关系?甚至更扩大一点说,是否和文革,乃至在20世纪中叶一直强调并在文革中达到顶点的斗争哲学和暴力主义有关?总之,为了避免未来的灾难,对于激荡的20世纪留给中国的思想和实践遗产,我们还有必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清理。

  但是另一方面,从总体而言,现在的“红卫兵”一代其实倒有可能是离当年的“红卫兵”思想和行为特点最远的一代人,当年发生的事情,有可能让今天的年轻人感到新奇,却不会再吸引他们。因为当年的红卫兵一代亲身体验了两种不同的经验:城市和乡村的经验、上层和下层的经验、破坏和建设的经验,“反修防修”和“拨乱反正”的经验;乃至于希望和绝望、宠儿和弃儿的种种感情体验。他们的人格或许已经比较独立,他们的阅历使他们不容易再轻信任何高蹈的主义或“超人”了。他们深知历经艰难重新获得的常识之珍贵。他们也从自身的教训、从无谓死去的战友那里知道:洋溢的生命力若不加任何约束,可能会蜕变为肆虐的暴力,并产生凶险后果。的确,他们已不再年轻,甚至可能变得相当保守,保守那些自己认为真正值得捍卫的东西。当然,他们的心灵亦应努力保持开放,努力去理解今天的年轻一代,理解这种洋溢的生命力在不同代际之间的传递,并把他们的坎坷经验,在遗忘湮灭前传递下去,化作这个民族坚定前行的脚步。

  本文原载于《文化纵横》2011年2月刊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