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由对德国模式否定之否定看一国两区意涵

http://www.CRNTT.com   2012-05-25 08:26:30  


 
  而且,从中还可发现一个怪现象,就是台湾领导人有关“国家定位”的一些重要谈话,总是与德国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比如,李登辉发表“两国论”,就是在接受“德国之声”总裁魏里希及亚洲部主任克纳伯专访时提出的。这或许是因为台湾的法律体系是属于欧陆法系,且在政治上与德国的渊源较深,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实际上,“中华民国”的法律创制,在一九四九年之前主要是参考德国法律;一九四九年迁台后主要是参考日本法律,而日本法律的渊源也是来自德国。

  “两德统一模式”曾是台湾地区一些“反共反独”人士热烈追捧的统一模式。实际上,在台湾政学两界早期提出的各种统一模式,包括“中华国联模式”、“多体制国家模式”、“邦联模式”、“欧盟模式”、“联邦模式”、“四重联盟模式”等,都不符合中国是一个单一制国家的性质,而且即使是有机会统一后,还将会分裂,如苏联、南斯拉夫等。只有由《自由中国》创办人雷震率先提出的《两德统一模式》,较为接近北京方面所坚持的单一制国家性质。

  在台湾当局成立“国统会”及颁布《国家统一纲领》的大气候之下,李登辉也采取“拿来主义”,接过“两德模式”为己所用,着重其中的“分裂国家”部分,而将“统一”部分轻轻放下。为此,一些机构曾经花大力气对“两德模式”进行研究,并纷纷派出要员到德国进行考察。“陆委会”就曾在当时的主委黄昆辉的主持下,一九九二年四月提出《东西德统一条约及国家条约之研析》,一九九四年九月再推出《统一后德国现况之研究》等大部头研究报告。 

  实际上,“两德模式”是当时的台湾当局为了反制北京的“一国两制”而提出的,认为它既可以应付大陆、美国和岛内的压力,又可在“统”的下面实现“独”之目的。因此,李登辉于一九九零年五月六日公开声称,“对话必须在一个中国、政府对政府和双方地位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一个国家,两个政府,这是现实”。一九九一年八月二十三日,李登辉在接见一些学者时又声称,“两岸统一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德国统一过程来看,双方首先经由交流互动,在人民之间建立起某种程度的共识,并且在国际社会上形式对等的政治实体。德国的统一经验显示,两个政府进行统一并不容易,对等政治实体的架构必须先确立。”“总统府”副秘书长邱进益在一次座谈会上也提出,海峡两岸应效法东西德签署“基础条约”的模式,签订类似“互不侵犯协定”,双方相互约束不使用武力,藉以达到“双方相互承认对方为对等政治实体,共存于国际社会,两岸关系即可由近程阶段进入中程阶段,推动中国统一。”这就是“一国两区”的由来,并逐渐演变为“一国两府”、“一中两国”和“阶段性两个中国”。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