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邓聿文:中国孔子学院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

http://www.CRNTT.com   2012-06-11 10:56:44  


 
  中国的经济总量虽然已位居全球第二,但目前将汉语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或工作语言的国家和地区实际不多,汉语在国际社会重要交际领域中的使用也十分有限,这与中国在当今世界中的实际分量很不相称,不利于华人社会的融合,也直接影响当地社会乃至国际社会对汉语和中华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因此,要想最大限度地扩大中华文化的传播范围,使之在世界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需要加强语言传播的。

  当然,孔子学院发展到今天,是否还要继续先前的大跃进,可以讨论,我的意见是放慢办学的步伐,因为孔子学院一直以来粗放式的办学模式确实产生了很多问题,现在,到了该认真总结经验的时候。

  首先,孔子学院背后浓厚的“官方色彩”和鲜明的“政府行为”,不符合西方国家的受众习惯,这是它近一两年来在一些西方国家受到部分人抵制和指责的原因。西方国家的对外语言教学,虽然背后也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但至少在形式上,表现为民间的办学行为。而孔子学院从开始就是由政府主导,孔子学院总部与国家汉办是一套人马两套机构,这在初期有其必要,现在应减少孔子学院的官方色彩,逐渐将其改造成民营办学机构。

  其次,孔子学院到底要传播什么样的中国文化,也不是很清楚。孔子学院要向世界传播的自然是中国文化中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文化内容,但是什么样的文化既能代表中国的文化精髓,体现中国的核心价值和软实力,同时又是中国文化和其他文化具有显着差异之处,这不仅是孔子学院,也是中国文化传播中一个不是很清楚的问题。

面对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思维挑战

  孔子学院是在西方文化主导的国际格局中传播中国文化,发出中国声音的,这使它一方面不可避免将遭遇英语文化霸权的挑战;另一方面,孔子学院也面临着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思维的挑战。在孔子学院走向全球的同时,一些国家的相关人士以其固有的意识形态思维审视孔子学院,称孔子学院为中国文化渗透的“特洛伊木马”,并且警示西方社会透过文化、经济交流的表象认识孔子学院。它固然表明西方部分人对中国文化传播典型的“刻板印象”,也与孔子学院自身在文化传播中的定位不清有关。

  第三,孔子学院还存在着优秀汉语教师“走出去”数量不足以及如何留得住汉语学习者的问题。孔子学院如何从制度上吸引语言、文化两方面都过关的优秀师资投身到文化传播事业中来,留住已有的优秀师资,并开发出系统的挖掘培养新生力量的体制,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孔子学院走出去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另外,孔子学院的汉语学习者存在着对汉语的忠诚度低、汉语学习难以持久的情况。目前孔子学院的教学主要采取业余培训和进修的形式,一部分孔子学院的教学进入了所在国大学或中学课程体系,其中大部分是选修课程,少数学校也将其纳入必修课程。由于汉语课程通常只修一学期,汉语教师也就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在学生刚培养起对汉语的兴趣之时,课程就结束了。即使在业余培训项目中,学习者有条件在孔子学院长期学习汉语,但也会由于课程单一、教师不足、缺乏对汉语的忠诚度等而浅尝辄止。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