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经济盘整在即

http://www.CRNTT.com   2012-07-09 08:18:48  


  中评社北京7月9日讯/自1992年南巡讲话之后,中国逐渐确立了面向外部市场,扩大内部产能的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这一增长模式得到了大爆发。2001-2007年间,中国GDP平均增长率为10.8%,中国GDP在2001年首次突破10万亿之后,到2007年已经扩大至26.6万亿,期间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对于GDP10.8%平均增速拉动分别为5.2%、4.4%和1.2%,特别是2005-2007的三年间,净出口对于GDP的拉动因素分别为2.6%、2%和2.5%。经济观察报发表中国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张涛文章表示,中国经济的表现,依然是此前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亚洲模式的延续——内部高储蓄率下,通过外部需求的吸纳,来扩大内部的产能,从而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些都是从一般意义上来分析危机前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而在这个一般意义之下,中国的经济实践又形成自己特有的表现形式。

  本世纪以来,伴随中国出口导向增长模式的快速显现,相应的城镇化进程也明显加快,大量的农业就业人员向非农领域转移,以满足外部市场对于内部加工行业劳动力的需求,在这样的两个相互衔接的经济驱动之下,中国经济逐渐形成了这一阶段特有的三驾马车:净出口、房地产和汽车,2000年,这三者占GDP的比重,合计仅为10%左右,而到了2007年,三者的比重已经升至了23%,2011年,虽然净出口的比重已经回落至2%,但三驾马车占GDP的比重仍然高达25%,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四分之一来自于这三驾马车。配合中国特有的三驾马车驱动模式,中国经济在资源配置上则出现特有的“三低”局面:低资金成本、低劳动力成本和低环境成本。

  文章称,简单总结2008年次贷危机前中国经济增长的表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中国是以工业化、城镇化带动下,不断扩大产能为经济增长主线的,因此,该时期中国经济的调控基本上都是围绕如何持续扩大总供给展开的;其二,围绕上述主线,在资源配置上,除了人口红利之下规律性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之外,人为的压低资金成本和环境成本,以求产业部门的利润得到保证,进而实现就业和产能扩张的经济目的;其三,在外部需求作为主要需求端的经济逻辑下,人为的形成了居民经济福利向企业让渡,非贸易部门经济福利向贸易部门让渡、自由竞争领域向政府主导下垄断领域让渡的局面。

  文章分析,此次危机爆发以来,在外部的市场、交易对手、政策环境均产生巨变的冲击下,上述中国经济增长逻辑中的诸多要素均发生了变化。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