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保罗-戴维斯:香港金融中心吸引力在哪里

http://www.CRNTT.com   2012-08-02 09:01:11  


 
  近期有关上海有意吸引海外企业来沪上市的传言越来越多。野村证券(Nomura)驻伦敦的股票资本市场全球主管肯•布朗(Ken Brown)表示,多家欧洲企业正在认真讨论是应争取在香港上市,还是等待赴上海国际板上市的条件成熟。

  驻上海和北京的银行家们表示,国际板的大部分基础工作已经完成,中国监管部门对于国际板的运作方式有清晰的认识。部分银行家声称,国际板或于明年迎来首个公司挂牌。由于汇丰(HSBC)在历史上和现阶段都与中国内地联系紧密,市场预计该公司有望成为首批申请在国际板上市的公司之一。但一位驻上海的银行家表示,短期内任何公司都不太可能在国际板挂牌。他指出:“我认为国际板对于将上海建设成股票交易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来说非常重要。但目前还有很多其他项目,国际板并不是排在第一位的。”

  在银行领域,中国已开始放松对存贷款利率水平的控制。这一重大举措——以及允许香港银行在前海特区开展业务——将有助于促进行业内竞争。银行将被迫一方面努力吸引储户存款,另一方面以更高的贷款利率向一些风险更大的项目放款。

  未来资产的经济学家杨婕表示,以上措施将为进一步的改革奠定基础。在放开利率控制之后,中国还可能允许人民币自由兑换并取消资本项目管制,这将开放中国的银行业、使其直接面对国际竞争。她指出:“在全面放开前,国内银行之间必须先行充分竞争,同时必须发展出容量更深的资本市场。”

  由于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体系多年来一直以向政府支持企业发放贷款为主,发生亏损的风险最终会由政府承担,因此以上演化进程可能需要很长时间。

  去年卸任的中国银监会首任主席刘明康认为,受上述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影响,上海和深圳要想成为主要金融中心可能还需要20年的时间。

  刘明康指出:“积累国际经验没有捷径可走……我们希望我们的发展速度能够跟上香港,但我认为上海和深圳距离国际金融中心仍有很大差距。”

  刘明康表示,国际化人才是建设金融中心的关键,政府必须考虑降低个人所得税率。

  由于西方国家在金融危机之后监管政策显着收紧,市场人士开始担心,相对于监管严格的纽约和伦敦,金融企业是否会更倾向于选择赴监管相对宽松的香港和新加坡发展。在某些领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这种现象,例如新加坡就通过税收优惠以及有限的监管干预努力吸引更多的对冲基金进驻该国。但对冲基金研究公司(Hedge Fund Research)的数据显示,设在亚洲的对冲基金资产规模在全球对冲基金总规模中所占比重仍只有4%,而且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设在中国的对冲基金。不过,香港和新加坡目前都在收紧股票市场监管要求,而在银行领域它们除了执行《巴塞尔协议III》(Basel III)别无选择。两地在执行《巴塞尔协议III》的具体时间选择上或有一定自由,但该协议对银行的整体资本金要求以及风险计量方法都已做出了严格限定。

  金融企业可能依然认为香港和新加坡很有吸引力,因为两地金融界与监管当局关系密切。夏佳理承认,香港社会各界之间的建设性对话有所增多。但他警告称:“这并不意味着监管当局或者交易所态度软化。不要将协商错误地解读为给监管套利创造机会。”

  在杨婕看来,即使未来上海确实超越了香港,后者也不会因此失去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因为届时国际金融业务的规模将数倍于当前水平。

  她表示:“也许未来香港需要和上海或深圳分享蛋糕。但只要蛋糕的绝对规模持续扩大,香港就仍能从中获益。”

 (2012年08月02日07:31 来源:和讯网 作者:保罗-戴维斯)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