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评月刊:坚持一中论述 共卫中华海疆

http://www.CRNTT.com   2012-10-26 00:45:28  


马英九在彭佳屿灯塔上挥手,前方就是钓鱼台的方向。
 
  日本的举动,当然引起中国大陆政府以及两岸三地民众的强烈反对。大陆政府采取一系列严厉举措:除向日本政府提出强烈抗议和严厉警告外,正式公布中国钓鱼岛及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线,加紧海巡部门对于钓鱼岛的巡游监察密度,举行大规模军演,加强军事斗争准备,以实际行动,表示捍卫祖国海疆的决心。而民间的保钓行动也不断高涨,7月初,台湾保钓船出海,靠近钓鱼岛宣示主权;8月中旬,香港保钓船出海,不顾日本船舰冲撞,勇敢登上钓鱼岛,展示我中华儿女保卫国土的意志。

  作为保钓的第一责任人(钓鱼岛行政隶属于台湾省宜兰县头城镇),马政府有责任、有义务捍卫钓鱼岛主权;马英九当年也曾是保钓积极分子,本着对历史、对民族负责的态度,理所当然的要大力支持保钓。但出于“友日”的外交战略考虑,出于把日本视作美国之外台湾最大的外援、以及私下里一厢情愿试图加入美日安保体系的盘算,马政府始终以低调回应钓鱼岛问题,甚至非但不敢如十年前扁政府时期派军舰到钓鱼岛护航,就连海军演练路线靠近所谓日本“执法线”,舰队编队司令也遭到严厉训斥,若非民意汹汹以及秉持公道的“立委”介入,一度还要被撤职查办。

  在岛内外重重压力下,马英九于8月5日突然提出“东海和平倡议”,主要内容为“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和平互惠,共同开发”。从字面上看,东海和平倡议主张中规中矩,其背后隐含了几重政治考虑:首先,回应了岛内外各界要求马政府保钓的强烈主张;其次,开拓台湾的“国际外交空间”,凸现台湾在东亚战略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和平倡议者的姿态登上国际舞台;第三,在国际舞台上显示“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的国家”的身份与地位;第四,在经济下滑,岛内民怨高涨的时候借此转移民众视线,掩饰其内政困窘。

  马政府策士们的算盘打得很响,无奈国际政治舞台上讲究的是实力,没有实力,在信奉强权的日本眼里,再好的和平主张和倡议都被视作“浮云”。2天后,日本政府就公开拒绝了马英九的东海和平倡议,给了马政府当头一棒。在此情形下,眼见韩国李明博总统于8月11日登上韩日争议的独岛,成功地博得超过80%的民意支持;而日本对于李明博的行为却是无能为力。显然,李明博的强悍与日本的态度,使马政府受到一次强烈的震撼教育,岛内各界也在反思其中蕴涵的深刻意义,包括对过去避之不及的“一中论述”的历史申论,也开始重新思考。这就是马英九飞赴彭佳屿宣示钓鱼岛主权,并首度提出可以进行“两岸对话”,讨论钓鱼岛问题的大背景。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