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春晚回眸: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诞生始末

http://www.CRNTT.com   2013-02-11 08:51:59  


 
  60多人撑起83春晚 

  1983年央视“春晚”的直播如同一枚石子猛然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荡起无数涟漪,在当时沉闷的文化界迅速引起巨大的争议。一台完全以欢歌笑语为核心的晚会,颠覆了绝大部分人们已经习惯了多年的晚会概念。一时之间,质疑、批判四起,但更多的是全国观众的喜爱和支持。 

  从大年初一开始,广播大院的收发室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慰问信件,有赞扬的,也有批评的,每隔几天都是一麻袋送到黄一鹤办公室,最后不得不单独给“春晚”信件设立一个收发室。 

  “数量多得成千上万,到现在也不知道最终的统计数字,绝大部分都是表扬晚会办得好。”黄一鹤说。直到今天,黄一鹤仍然收藏着几百封当年观众的来信。尽管当时没有收视率统计,但不管黄一鹤走到哪,人们谈论的话题都是“春晚”,聊得最多的就是《乡恋》和《吃鸡》。 

  和现在“春晚”的财大气粗相比,1983年“春晚”的各项数据让人颇感意外。整个演播厅不到600平方米,晚会的工作人员和表演嘉宾一共60多人,现场观众不到200人。 

  对于1983年“春晚”的总费用,王枫和黄一鹤都表示不太记得,因为没有服装采购费,演员、主持人都是穿着自己平时的衣服,女嘉宾大多数是毛衣配西装裤或者连衣裙。刘晓庆身着红衫黑裙成为了当晚最亮眼的明星。据她回忆,1983年“春晚”播出不久,她在大街上就看到很多女孩穿着类似的衣裙,还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晓庆衫。男主持人和男嘉宾大多穿着中山装或者西装,都没打领带,个别人还穿着卡其布的工装,带着浓重的时代气息。同时,场地布景都是现成的,也没有花钱做焰火。 

  黄一鹤惟一记得的一笔开销是购买有奖猜谜环节的奖品:蓝色笔记本,每个五角钱,买了1000本,是从上海订购的。“500元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最后是打报告给副台长阮若琳才定下来的。”黄一鹤说。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春晚”开始使用面积达到1800平方米的央视1号演播厅,演职人员人数也年年攀升,2008年“春晚”突破两千人,现场观众也将近千人,每年公布的收视率也是屡创新高。 

  尽管现在“春晚”的总导演们都一再表示每年“春晚”的花费并非媒体热炒的那么高。但一直有消息表示,明星们都有根据各自“身价”制定的出场费,上千人的伴舞演员的服装全部是定做,还有现场华丽的舞台布景、灯光、焰火等开支。甚至近几年的“春晚”主持人整场换四五套服装,每套都是动辄花费数万至几十万元去国外量身定做。 

  “耗费肯定是不小的。”一位总导演告诉记者。 

  “春晚”窘境 

  1983年“春晚”大获成功之后,1984年“春晚”出现了第一批港台明星:张明敏、奚秀兰、黄阿原、陈思思,还涌现了陈佩斯、朱时茂表演的小品《吃面条》,马季的相声《宇宙牌香烟》,李谷一的《难忘今宵》等众多优秀作品,直到现在仍被业界公认为不可超越的巅峰。 

  从此以后,电视文艺界开始了大胆的创新,“春晚”成为了业内的改革先锋,小品这种新颖的文艺形式伴随着“春晚”正式登上舞台,大批港台歌星也借着“春晚”的东风登陆内地。上世纪80年代的“春晚”让一大批新面孔一夜之间成为明星,红透大江南北,也让亿万观众在除夕之夜带着期待和惊喜,牢牢地守候在电视机旁。 

  1993年,“春晚”首次引入竞争机制,央视向各部门公开招聘“春晚”总导演,从此确立了“春晚”总导演招标制。张子扬走马上任,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994年“春晚”开始采用部分演员现场真唱,不再对口型。1996年“春晚”首次实现北京、西安、上海三地同播。 

  盛世唱繁华,伴随着国家一天天富裕与强盛,大众文化也由贫乏走向丰富,“春晚”的走红就成了一种必然。 

  然而,随着种类繁多、花样百出的各类文化综艺节目和娱乐方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和视野,观众们眼界开阔了,除夕夜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元化,“春晚”走向观众流失的窘境,这也是一种必然。但无论如何,已经举办了26年的“春晚”必将成为一个无法磨灭的符号,永久地保留在中国人过年的记忆中,记录在改革开放的好日子里。(刘 可)

  题: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诞生始末 

  来源:北京日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