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国海外并购快速发展是必然趋势

http://www.CRNTT.com   2013-05-01 09:54:02  


 
  2 .制造业:海外投资最具潜力的领域

  如果说推动能源领域海外投资的主要动因之一是为了维护国家能源安全,那么,作为“世界生产车间”的制造业大国,制造企业“走出去”的动因就较为复杂了。我们欣喜地看到,大量的国内制造领域企业到国际市场并购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包括技术、品牌、服务及市场在内的全面升级的产业链的高端,最终实现企业价值链的延伸。海尔、联想、三一重工、万向、中联重科等无疑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其他大量的中国制造企业则紧随其后。

  2012年初,三一重工宣布以3.24亿欧元(约4.2亿美元)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Putzm eister)全部股权。相似的案例还包括这一年山东重工集团成功收购德国凯傲(K IO N )集团股份以及万向集团在美国的投资,等等。一般说来,制造业的收购交易规模,是无法与能源领域动辄上百亿美元相比的,但三一重工的这项并购足以反映出中国企业对德国优秀制造业的特别青睐,他们希望通过此项并购,达到获得德国技术与品牌乃至企业管理与营销网络等多重目的。

  三一重工、山东重工、万向都是国内大型企业。其实,根据笔者调研,在世界经济低迷、欧债危机阴霾的影响下,很多欧洲制造企业面临困境,资产价值大幅缩水,于是,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制造业中小企业利用这一机遇前往那里寻找投资机会。

  3.金融业:伺机而动的领域

  金融业从事海外投资的原因无非就是两个方面:一方面,非金融企业进行海外投资需要获得银行业的金融支持与配合;另一方面,由于金融企业的实力增强,也迫切需要实施国际化经营,从而加大了自身在海外投资的需求。作为国际涉水程度尚不太深的中国金融企业,通过寻找合适的海外伙伴来搭建覆盖全球的经营网络,往往是它们国际化战略的首选方针。中信证券采用的就是这样一种战略,作为中国企业收购外国经纪公司的第一单,其以12.5亿美元收购里昂证券的过程充分地反映了这一点。

  相比于能源和制造业,中国金融业的海外投资历史无疑要更短一些,更是处于初级阶段。按照汤姆森公司的统计,在2002-2011年的十年期间,中资银行总计完成了38项海外并购,金额达到201.6亿美元。并购数量和金额在2006 -2007年期间达到顶峰状态。由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加上欧债危机的影响,中国金融业“走出去”的步伐表现出明显的谨慎。但是,可以相信,伴随着国内金融改革的深化,本土金融企业对外投资正在蓄势爆发,并将在推动中国企业在全球并购活动中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和影响。

  4 .民营企业:突破投资政治障碍的主力军

  2012年中国海外并购还有一大关注热点,即美国对华为投资的阻挠。按照某些美国政客的说辞,具有政府背景的华为和中兴通讯,它们的投资将会危及美国的国家安全。其实,这种刁难与无理阻挠背后的实质,是美国对外国投资者奉行双重标准的政策。尽管如此,我们必须承认,很多国家对他国国营企业的投资,往往都会抱有某种怀疑态度,相对而言,它们更欢迎私人企业的投资。据统计,在2005-2012年间,如果国企能够更好地应对海外投资遇到的阻力,可能会使中国增加2000亿美元的对外直接投资金额。

  应当说,中国也在积极应对这一局面,鼓励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政策越来越明确,相关的措施制定得越来越细致。

  2012年是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极为活跃的一年。除了前面提到的三一重工和万向集团外,大连万达集团也以蛇吞象的气势,出资26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第二大院线集团A MC娱乐控股公司100%的股权。这是中国迄今最大的海外文化领域并购交易,它也标志着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正在从以能源、金融、制造业等传统领域为主向涵盖文化等更加广泛的领域发展,而这种转变正是由万达集团这样的巨型民营企业带动的,它凸显了民营企业家们的胆识与气魄。

  目前,对比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的风险,很难说哪个多哪个少。民营企业特别是那些整体实力比较小的民营企业,它们的抗风险能力比较低。但仅就国外“政审”这道阻力而言,国有企业显然面临更大的障碍。为了让更多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成功拓展海外市场,我们应当做的是,在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同时,要尽可能地帮助它们降低投资风险,包括将国有企业具有的外交和信息资源优势同样赋予在民营企业身上。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