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我的朝韩亲戚

http://www.CRNTT.com   2013-06-28 12:08:16  


 
  65岁的李永健是我遇见的最年长的受访者。他的年龄和阅历,让他比年轻人更能理解三国朝鲜族人关系的变化。

  他家在对岸没有近亲,但有个关系不错的邻居在他小时候举家迁往朝鲜。朝鲜战争爆发后,朝鲜难民涌入延边,邻居家大儿子当了难民学校的老师,后随难民一起撤到朝鲜。之后几年,这边不断接到大儿子的朝鲜来信,说那边生活比中国好得多。

  1950-60年代,中国东北大量朝鲜族边民非法越境涌入朝鲜。李永健的邻居一家也是在这时搬到对岸的。朝鲜政府对此采取纵容的态度,不仅在边境地区设立多处接待站,而且积极为逃亡者安排工作。

  1974年,26岁的李永健拎着猪肉白酒去探望他的朝鲜邻居。他并没有感觉这里比图们强,因为他的礼物“让他们高兴坏了”。邻居一家似乎有些后悔,虽然他们没这么说。李永健呆了半个月,每天爬爬山,“没地方可逛”,整个社区里全是采煤的坑道。

  他知道老邻居有苦难言,平日里朝鲜人被鼓励相互监督和揭发,一个外国人的到来必然会引来更多的关注。“电线杆子是眼睛,树木是眼睛,窗户也是眼睛,都是眼睛。”他觉得监视无处不在,街上衣衫褴褛的乞丐说不定也是内务部的,他想。

  李永健在一个市直机关单位当司机,直至退休。他享受了体制给予的便利,未曾有过饥饿或失业的威胁。如今他儿孙满堂,日子过得悠然自得。邻居家的二儿子金某是李永健的发小,在他们去朝鲜之前,金某是图们电业局的一名技术不错的电工。

  可以想见,在1987年春天,金某回图们时内心的感慨。他与李永健原本同是体制中人,但当他们一同在延吉市内一家餐馆里坐下来,才知道了彼此的差距。那次是李永健和同事们来延吉办事,顺便捎上金某。服务员端上来12个菜,金某傻眼了。李永健跟他说,你别使劲吃,夹一点尝尝,看哪个菜对你口味再慢慢吃。回去路上,金某说,过生日都没吃得这么好过。

  之后金某还带家人来过几次,吃饭自然是题中之义。一个始终未能解决的问题是,每次盛宴之后,朝鲜邻居总会坏肚子。“咱们中国菜油性大,他们受不了。”

  李永健知道他们来一趟不容易。申请探亲需要严格的审查,几年下来才能批准一次,从90年代以后,审批变得愈加苛刻。他给他们钱,两三百元,但并不是每次都给。那差不多是他当时一个月的工资了。有些有血缘关系的过来,各家兄弟每人拿出一千,“那他回去就发了”。

  根据路透社2010年的报道,普通朝鲜居民的日均收入约为一美元。这意味着如果一个朝鲜人从中国亲戚这里拿到一万两千元人民币的话,就相当于他工作五年多的收入总和。不过金某在1995年之后就没有了音信。两边各自都搬了家,李永健听说金某夫妇“病死了”,他没打算去寻找故友。从他爷爷那辈结下的两家交情,50年之后终究尘归尘,土归土。

  “为什么没去那边看看?”

  “你去那边干啥,有什么必要?也没有特殊的事情。”

  “看看老朋友也行。”

  “也没什么看的,那个地方没什么逛的,去了也是,哎哟一趟就回来,吃得不好,住的条件也不好,各方面生活条件不行,那是另外一个世界。”

  实际上,关于朝鲜的种种传闻也曾让他憧憬很久,在他还小的时候:上学免费,国家供应书本、笔记本、铅笔和书包。当然免费的还有医疗和住房,这也让包括李永健母亲在内的大人动心。他们都想去朝鲜,但遭到了父亲的坚决阻止。

  父亲是个“思想觉悟很高的”共产党员。在他看来,这无异于叛国叛党。他的政治意识一向很强。1982年,与他失去联系近四十年的嫁到韩国的妹妹突然有了音信。当时已经退休的他一再嘱咐家人不要声张此事,理由是:中韩尚未建交,此事传出去,会对他在公安局上班的弟弟影响不好。

  老共产党员没有等到妹妹1990年回国探亲就去世了。李永健七十多岁的二姑颤颤巍巍地回到阔别50年的图们,带来了一个不小的包袱,里面是她在韩国用过的电饭锅、电熨斗和被子。在二姑的想象中,中国跟他们北边的邻居朝鲜是一样困难的。

  很快她就发现自己的严重误判。临走她拿着一个尚未打开的包裹对李永健说,“以前听说你们艰苦,我就把旧衣服打了个包,过来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没好意思拿出来。你随便处理掉吧。”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