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香港电视业四十年盛极而衰

http://www.CRNTT.com   2013-10-29 15:30:33  


 
电视与电影业

  香港电视产业的没落,改变的不仅是电视业。

  很多内地人对香港的最初想象就来源于影视。“每一个年代都不同,比如上世纪80年代很多黑帮电影,90年代古惑仔,1997年之前又有很多无厘头电影,全部都很好,有香港的独特标记,没有人说香港要走哪一条路,但自然就出来了这些创意。”冯应谦说。然而,香港电影的式微几乎与电视市场同时发生。

  “老师这样跟我们说,就是单为了自己将来的出路,也要支持电视市场开放。”香港演艺学院的学生李青(化名)在10月17日也特意坐了一个多小时地铁,到中文大学听讲座。虽然来自内地,但他和那些本地人一样,直到天已全黑,吐露港对岸的璀璨夜灯全都亮起,仍然留在广场聆听。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虽然演艺学院的学生90%最终走向的是电影业,但电视业与电影业的衰弱却是息息相关。

  香港电影没落之类的话题,过去十几年早已不新鲜。现任香港电影金像奖主席陈嘉上就曾说:“起来,演员同志们,香港电影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内地经营电影院线生意,亲眼见证了内地影视业发展的香港电影导演会荣誉会长吴思远最近也曾严厉指出,香港电视及电影业过去10年已经远远落后周边国家及地区。

  回顾过去40年,不难发现香港电视业对电影业的支撑作用。“香港早期电影工业的编剧导演几乎都是电视出来的,所以电视一死,电影工业也完蛋。”冯应谦指出,“如果电视没有人看,不请人,旧人也不走,那电影也就没有人才入行,也就没有创意电影。”

  事实上,业内早已开始各寻出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知名导演编剧北上,合拍片出现,正是香港本地电影式微的另一个写照。“毕竟跟国内相比,香港还是能够卖创意。”周旭明说。不过,黄秋生却认为,“或许某些导演能够寻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某一些演员也能继续生存下去,但这并不能代表整个香港电影圈有希望。”

  对于一些刚刚起步的本地创作人员来说,北上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学习编剧和摄影的李青也正在为前途担忧。

  “训练年轻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进电视台训练,因为电影不可能有那么大的、长期的工作量。在他们还没有经验的时候,要有电视台可以让他们训练。”叶荫聪说,从这个角度而言,新竞争的出现,“最直接的效果,可能会产生一种类似七八十年代TVB作用,就是培养行业年轻人。”

  题:香港电视业四十年盛极而衰:兴于娱乐贫瘠,衰于竞争缺失

  来源:2013-10-24 00:49:51时代周报 | 256期 | 周报记者 李兮言 发自香港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