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重看傅雷之死

http://www.CRNTT.com   2013-11-06 14:36:09  


 
02 批判右派自己却沦为右派 傅雷只能“苟全生命”
   
  建国后的社会变革让傅雷很不适应,虽说他依然将主要精力用在翻译上,但心态已经完全不同了。他在1950年6月27日给黄宾虹的信中写道:“方今诸子百家皆遭罢黜,笔墨生涯更易致祸,懔懔危悚,不知何以自处。”他自称“未能与世浮沉”,只不过是“苟全生命”而已。这封信,是傅雷对新的政治环境“不适应”的最早表述。此后的一段时间,他投身于国家文化建设中,慢慢融入其中。他从“不适应”慢慢转向学会适应。对他的改变,新社会并没有给予理解。

  1957年,“反右”风暴掀起,傅雷再次卷入时代潮流中。他连续公开发表三篇揭发和批判“右派”的文章:《比一比,想一想》(6月29日《文汇报》)、《识别右派分子之不易》(7月6日《文汇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7月17日《解放日报》),以配合暴风骤雨般的“反右”运动。《比一比,想一想》明确表态,“反右”斗争“做的是史无前例的大事业”;《识别右派分子之不易》,回顾自己几次在整风中对《文汇报》社长兼总编辑徐铸成的批判,以表示与他划清界限;《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则是批判葛佩琦的“右派”言论。

  这些措辞激烈、唱高调的文章,不过是一种情绪化的斥责,或道德上的贬抑、羞辱,没有认真讲道理。他的行为反应的是当时知识分子面对政治与政治运动的无知和无奈。他本以为顺着时代的步伐走就能摆脱政治运动的伤害,但历史与他开了个巨大的玩笑。1957年,他因之前的言论被划为“右派”。当年12月,朱梅馥在给傅聪的信中提到,作协开了十次批斗傅雷的会,傅雷做了三次检讨,一切工作停止,他本人则陷入了极度的精神痛苦中。

  在“反右”风暴中写批判文章,是面对特殊国内形势的无奈之举,但这给他造成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在政治运动中,他彻底迷失了方向。反对政治运动,他将被政治运动碾碎;支持政治运动,他同样难以幸免于难。在这种情况下,他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站在时代洪流的风口浪尖,傅雷仿徨无奈,向左走是死路,向右走仿佛早晚要死,原地不动好像也无活路。不能说话也不能沉默,那么剩下的只能是“自决于人民”了,这也使傅雷夫妇的最终抉择。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