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从“霸权稳定”看“去美国化”

http://www.CRNTT.com   2013-11-18 10:03:30  


 
  国际关系上所谓“霸权稳定”(hegemonic stability)的概念源自经济学家金德柏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1973年的《萧条中的世界,1929-1939》一书,他认为1929至1939年全球经济萧条乃因各国都理性但自私地追求其本身的利益,没有国家肯出面领导国际社会共渡难关。“霸权稳定理论”正式的名称由国际政治学者柯汉(Robert Keohane)于1980年《霸权稳定理论及国际经济建制之变革,1967-1977》一文中提出,认为“被单一霸权国家所掌控的权力结构最有利于国际建制(international regime)的发展,而此一建制的规则相对较精准地且较广泛地在国际被遵循……霸权掌控权力结构的式微可被视为国际经济建制力量衰微的征兆”。该理论认为国际体系之稳定有赖于霸权国家以提供“公共财”(public goods)的方式维系之。国际关系上的公共财包括低关税的国际贸易体系、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及国际基本秩序之维持等。
 
“善霸”与“恶霸”
 
  霸权国家除需具备足以维护国际政经稳定的军事力量外,在提供公共财上更需心胸开阔、眼光远大才能成为“善霸”(benign hegemon)。如不以追求本身的绝对利得(absolute gains)为满足,而坚持在相对利得(relative gains)上与主要对手国家斤斤计较,则可能成为具掠夺性的“恶霸”(predatory hegemon)。日本外交家小和田(Hisashi Owada)认为,二次大战后美国以提供安全、开放全球经济、援助经济发展和强化国际建制等公共财的方式追求“单边全球主义”(unilateral globalism),但是后来却演变成只追求其本国利益的“全球单边主义”(global unilateralism)。换言之,1970年代世界能源危机发生的主因之一即在于美国从追求绝对利益的“善霸”演变成追求相对利益的“恶霸”。以下从国际贸易体系、国际基本秩序及国际货币体系三方面探讨美国在提供国际公共财上的力不从心或意愿不足。

  首先看国际贸易体系。2008年多哈回合(Doha Round)谈判失败不只是全球贸易板块的重新组合,更代表美国霸权逐渐式微。多哈谈判自2001年11月正式展开,历经2003年的坎昆(Cancun)、2004年的日内瓦、2005年的香港,到2008年7月29日在日内瓦的部长会议中以失败收场。此一谈判主要希望能以欧美先进国家削减对本国农业的补贴与农产品关税,换取发展中国家降低对工业产品的关税。谈判失败不仅显示中国、印度等国在全球经济与谈判实力日益茁壮,更凸显美国不愿再提供国际公共财,而从“善霸”走向“恶霸”。尽管部分学者将预计于今年底完成谈判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视为美国重返多边主义之路,但它“更像一种把中国拒之门外的实用策略”。中国能坐视而毫无反应吗?
 
  其次看国际安全体系。九一一事件后美国绕道联合国径自出兵伊拉克,显示小布什不再提供“国际基本秩序”这项公共财;长期拒绝加入国际刑事法庭等于变相抵制其他国家提供公共财;关塔那摩湾(Guantanamo Bay)监狱则使美国失去在国际事务上的道德制高点。再以最近的叙利亚为例,两年多前中国大使张迅抵达大马士革时,叙利亚共有约1200名中国人,多数是能源和工业工程雇用的工人。如今,包括外交人员在内仅剩30人左右。
 
  最后看国际货币体系。金融海啸以来,全球货币体系陷入“现状改变者”与“既得利益者”之间的对峙,美国“全球金融超强”地位除遭俄罗斯和德国强烈抨击外,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更指出,东亚国家的高储蓄率与外汇储备“是对掠夺性投机的被动防范”,当中国为“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出“大幅提升特别提款权的地位与作用”建议后,被认为是对美元霸权“开了第一枪”。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