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国际贸易格局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

http://www.CRNTT.com   2013-11-18 08:14:58  


  中评社北京11月18日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光明日报发表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鞠姗文章分析,一是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发生分化,东亚经济崛起。美国通过2008年以来的4次量化宽松逐渐走出财政困境,下半年,随着实体经济复苏、房地产强劲回暖、美元升值,美国经济将实现全面复苏。而欧元区随着欧债危机见底,经济也将步入复苏阶段,但欧盟各成员国的经济增长趋势也将严重分化,其中北欧经济增速明显快于南欧。新兴经济体在较为强劲的私人需求和政府刺激措施的双重作用下,总体经济形势将继续向好,到2014年东亚经济规模可达到17.34万亿美元,与世界第一经济体美国并驾齐驱。二是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挑战,区域经济体内部贸易增强。WTO管理的多边贸易体制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力推动全球贸易保障体制的完善和国际贸易更深更广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后金融危机的影响,多边贸易体制面临着新挑战。而在多边贸易体制受到挑战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却越来越繁荣。

  文章表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商品贸易国,净出口约占GDP总量的49%。对外贸易作为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将直接影响到中国对外贸易的长远发展。

  首先,会促使贸易合作多元化。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中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出口额占到出口总额的45%以上,发达国家是中国主要的贸易合作伙伴。对外贸易流向的过分集中化容易引发贸易摩擦、知识产权保护和汇率争端等多方面问题,这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日渐突显。随着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之间的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伴随着东亚经济的崛起,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2012年期间,中国对外贸易额实现了连续增长,其中对新兴经济体的出口连年增加,对东盟国家的出口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速度。积极参与东亚经济体内部经贸合作,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多元化发展,通过充分利用经济体内部的贸易优惠政策,增大对东盟国家的贸易出口,这将有利于改善中国对欧、美贸易过于集中的状况。

  其次,会促使贸易摩擦增多。长期以来,中国作为贸易出口大国,贸易顺差巨大,随着经济和贸易规模的扩大,贸易摩擦的频率也在增加。根据相关统计,中国已经连续14年位居全球贸易摩擦目标国榜首,无论是遭受的反倾销调查数量还是遭受的反补贴案件数量,都位列全球第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遭受贸易保护主义的侵害更加明显。2008—2012年期间,中国遭受发起调查的反倾销案件数量达到308起,占同期全球的比重达到31.8%,远高于危机前1995—2007年期间中国占全球18.6%的比重。此外,国际贸易摩擦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其中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调整贸易利益的重要手段。后金融危机时代,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贸易摩擦居高不下,这给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