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回归常识 | |
http://www.CRNTT.com 2013-11-23 09:44:37 |
读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2万多字长文,几乎像是重温经济学常识的普及课。 在大学主修过经济这门课,但所有的学术理论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唯一最深刻的体悟是,经济学基本可概括为两个字:常识。人要正常有序地活着,需要有常识,政府要正常有序地治理国家,更需要常识。搞思想宣传可以靠意识形态,那是虚的;但搞经济改革必须靠常识,那是实的。 只不过,常识性的东西在中国往往被披上复杂深奥的理论外衣,让人摸不着头脑。剥衣露底之后,经济学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尝试用学术学理的框架去解释人类行为百态,也就是所谓的常识。 这次三中全会《决定》之所以让人振奋,不在于激愤豪迈的口号,而在于它用质朴直接的语言将问题和常识说白说透,让人相信中共新一代领导人是真懂经济并决意解决中国当前因改革不彻底所引发的各种盘根错节的问题,让外界看到了改革的希望火苗。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要起到决定性作用”无疑是三中全会最闪烁的名片,以“市场化”为最大公约数和主要抓手,中共第五代领导人成功超越左右两翼,市场摆中间,既不姓“资”也不姓“社”,而是做个姓“市”的实用主义者。明确“市场化”作为改革大方向,也意味着当局要厘清中国改革开放35年来最关键的问题:公权力“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关系。 政府可扮演好裁判员的角色并补上市场失灵的部分,但政府不该伸手就不要乱伸,以减少官员寻租贪腐的空间、避免扭曲市场行为,达到充分解放市场活力和发挥企业家才能的目标。中国经济学者张维迎曾指出,政府干预使得企业家的行为发生扭曲,企业家不再把心思放在创新和创造利润上,而是放在和官员搞好关系上。换言之,要破除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官本位”传统思维,可寄托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机制。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