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去杠杆化”进程正影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

http://www.CRNTT.com   2014-03-02 09:30:53  


 
  美国在次贷危机爆发前经历了长期的信贷快速增长,其债务水平以远高于GDP 名义增速的速度增长,至2008年次贷危机前夕,其债务已占到GDP的370%左右。危机爆发后,家庭部门被迫进行去杠杆,而政府开始加杠杆:一是在资金需求端,由政府发行国债将杠杆由私人部门转移到政府部门,政府充当资金的主要需求方;二是在资金供给端,由货币当局发行货币购买国债,货币当局充当资金的主要供给方,但归根结底是得益于美元的霸权和全球中的特殊地位。

  文章认为,中国在金融危机之后的宏观经济状况更复杂。中国在金融危机后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稳定经济增长,导致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债务,同时,由于间接融资为主,债务风险集中于银行体系。

  中国债务杠杆上升主要体现在公共部门,特别是以地方债务为主的公共部门债务高企。不过,就规模而言,目前全国各级政府债务约30.28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7.9万亿元,政府性负债率为36.4%,尚低于国际上通行负债警戒线的60%。

  中国不存在整体偿债风险但存在流动性风险,也就是政府收入流与债务还本付息之间的结构以及期限的不匹配,债务投向过多地向低效率投资倾斜,且过多地挤占有限的资源,导致挤出效应迅速扩大,也没有产生真正的商业回报。考虑到2014年和2015年偿债压力大,以目前的存量余额计,两年到期需偿还金额分别达到6.6万亿、5.2万亿,尽管2013年土地出让金已超过4万亿,但只占到地方政府可支配收入的1/5,远不够支付利息,这势必给整体流动性和信用体系带来挑战。

  文章强调,当前化解地方债务溢出风险,保持货币流动性合理稳健,创新债务融资模式就变得更加迫切。“去杠杆”的最好方式是债务与资产之间的置换。一种思路是可以考虑将部分城投债转为市政收益债,将公用事业类的城投债定位为市政收益债,并在地方政府预算中设立特别账户,进而从根本上降低政府融资对社会融资,特别是实体部门融资需求的挤出。第二种思路是建立基础设施产权交易市场,完善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退出机制,以便于地方退出部分国有股权,盘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资产,通过资产证券化等金融运作手段为新项目筹集资金。第三种思路是以股权融资替代债务融资。比如,将政府的经营性资产通过市场转让,转让收入用于偿还到期债务,将债权转换为资本收益,以降低政府部门的杠杆率,进而达到降低全社会杠杆率的目的。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