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微刺激”只是全面改革“缓冲带”

http://www.CRNTT.com   2014-05-28 09:47:04  


  中评社北京5月28日讯/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近年来少有的错综复杂局面,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以及短期需求放缓和中长期潜在增长率下滑交织叠加,让中国经济既难以延续传统“三高”增长模式,也再难以如2008年至2009年期间实施大规模政策刺激,“微刺激”不可避免地成为“不刺激”与“强刺激”之间的次优选择。

  经济参考报发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文章表示, 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延续了2012年以来的下滑走势,首季G DP增速为7.4%,远低于2008年至2012年年均增长9.3%的水平,其他宏观经济数据也普遍低于预期,未来中国经济仍存进一步下行压力。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宏观政策要“托底”和“保稳”,以避免各类因素叠加导致中国经济过快“下台阶”,触发系统性风险,但却已经不具备进一步“加杠杆”和实施大规模刺激的政策空间。目前,除了地方政府以土地为基础的负债表式扩张,导致政府负债提高之外,包括企业部门、金融部门、居民部门的全社会总体债务率都有大幅度提高,去杠杆、稳增长、调结构、控风险多项目标难以同时兼顾。

  文章称,4月份以来,一系列规模小、力度弱、有重点的“微刺激”政策组合浮出水面。从当前形势看,投资下滑是拖累经济下行的重要因素。相关测算显示,1953年至2012年投资实际增速与G D P增速间的相关系数为0.85,消费实际增速与G D P增速间的相关系数为0.71,这意味着“稳增长”须先“稳投资”。但“稳投资”不能延续高投资低产出的老路,而是启动民间投资。近期,国务院重点锁定铁路、港口、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以及重大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7个领域,对社会资本开放80个基础设施示范项目,这完全有别于以往政府“唱独角戏”式的大规模刺激。

  与此同时,“微刺激”政策组合中,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范围、发挥开发性金融对棚户区改造的支持作用、提高贸易便利化、推进自贸区战略,以及针对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定向降准”,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等措施,也都是着力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短板”的政策措施,确实体现了“出手更加主动,目标更加长远,调控更重协调,手段更加多元,力度更有分寸”的特点,使之对经济下行更有韧性。

  文章认为,如果真正认识到是结构性因素约束了中国经济增长,那么“微刺激”只能起到“缓冲带”的作用,而不能成为防止经济下行的“保险杠”,更取代不了深水区改革。要打破经济复苏周期的“怪圈”,就必须将宏观调控政策全面纳入改革轨道,做到效率兼容、转型兼容、改革兼容,才可能真正推进“稳定增长———体制改革———结构调整”进入良性循环。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