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古人教子读书两大秘诀

http://www.CRNTT.com   2014-06-01 09:30:41  


 
  如何是“正”?符合礼的要求,是外在判断。内心起敬,则是自省功夫。所敬者,天理也。天理正大光明。儒家的传统里,说“敬”,便是含了“正”的意思在里头。至于文明礼貌,则更是“敬”字题中应有之意。中国传统,尤其重视孩子的礼仪教育。《近思录》卷十一记横渠先生之言曰:“古之小儿,便能敬事。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问之,掩口而对。盖稍不敬事,便不忠信。故教小儿,且先安详恭敬。”如何教小孩子文明礼貌?儒家的方法是从细节做起。譬如长辈用手来牵自己,家长要教小孩子用两只手捧住长辈的手才是正确的礼仪;如不如此,便是失礼。若事事如此引导,小孩子自然养成安详恭敬之性格。

  如何让小孩子养正起敬,儒家的方法是熏陶和引导。“涵养须用敬”,是程朱派修身的不二法门。程朱派将此一思想贯彻到少儿教育法中,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置于识字之先。朱子《大学章句·序》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此一指导思想,为数百年传统中国所坚持。即使是经过文革劫难,此一传统在乡土中国亦未尝中断。我家乡皖南乡下,七八十年代仍是如此教育孩子。我小时候,每日早起,便是在父母指导下洒扫庭院;家里来了客人,要给客人打水洗脸、递毛巾、斟茶倒水,凡与长辈交接,必须用双手,用敬辞。但这一传统,随着乡村生活的被破坏,渐渐消失殆尽。窃以为,传统中国教育的终结,不在于清民之际新式学校取代旧式学校,而在上世纪末乡土生活的彻底消亡。

  以“习与性成”与“涵养须用敬”为指导思想的中国传统教育法,重视在规矩之下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规矩的要义,不在打骂,而在规范和引导,使孩子明理、懂礼。西方的社会心理学派,尤其是行为学派,重视“习得”一词,即强调孩子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学会各种行为规范。这一观念,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我们如何强调儿童的主体性,但儿童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教育的意义,是使儿童更好地成为社会人。人是社会人,不是孤立的存在。儿童的社会行为习得过程,首要之义便是要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因此,礼仪教育,在少儿教育中必不可少。小孩子终究要融进各种各样的集体,固然不必迎合他人,但要学会接受他人并让他人接受自己,过度自我中心会带来各种交往障碍。礼仪的要义是尊重别人,说到底是恕道,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先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约可以成为人与人交往的普遍性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即便是儿童,也不能过于自我中心,全凭自己的喜好来行事,而要更多地考虑如何与人相处,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约束。

  如果我们将教育视为帮助少年人社会化的一个环节,则不难理解规范和引导的重要性。放纵不是教育,规范和引导才是。而如何规范和引导,是教育研究的重点所在。伊川先生回忆幼年时期所受其母教育时,提及自己三四岁的时候喜欢跑动,有时候不小心跌倒,母亲必定要让他反思为什么会摔倒,教导他若是好好走路必不至于跌倒。伊川先生后来做年幼的宋哲宗的师傅,有一次听说宋哲宗盥洗时刻意避免水伤蚂蚁,便及时引导哲宗要将此爱心推及天下百姓。母亲对幼年程子的教育,以及程子对年幼哲宗的教育,都是很及时的针对性引导。而这引导的方向,则是正确的价值观。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