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王国维自沉: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http://www.CRNTT.com   2014-07-12 10:46:09  


 
  另一种说法认为是罗振玉逼迫致死。郭沫若与溥仪均力主此说。

  罗振玉,我国一代学术大师。“九· 一八”事变后,因积极参与制造“满洲国”活动,曾任伪满监察院长等职,自负于民族,大节有亏,本不足齿。但是,他毕生尽力于搜集史料及传印古书,在殷墟甲骨、钟鼎彝器、西陲简牍、齐鲁封泥、金石遗文以及敦煌写本残卷古籍、内阁大库档案等方面,对古代文化的传承贡献甚大。尤其是,罗振玉爱才。王国维青年时期奔赴上海谋生,得罗器重关切,不仅顺利完成东文学社的学业,而且罗还提携他紧随自己左右,做教员、做编辑、当翻译,入学部行走,乃至辛亥之变后,一同避难日本,一道研讨学问,劝导王国维放弃哲学、文学,转攻国学,并成了儿女亲家。正因如此,王总觉得欠罗的情,想方设法报答其知遇之恩,随时为罗着想效力,就连搜集到的善本书籍、碑帖字画,也忘不了送他。后来王国维离开溥仪进入清华,破坏了罗氏企图借助他密切同溥仪关系的计划,以及窥视了解溥仪诸多行事的目的,遭到罗的斥责嘲弄。加之当时王国维正经历人生中一次最大的不幸与苦痛:中年丧子。1926年8月20日其长子病卒于上海。王国维将其子遗款送给罗振玉,让交其女(王儿媳)使用。不图中间产生误会,两亲家反目,儿媳回娘家长期居住。王国维于此悲上添悲,认为罗振玉“蔑视他人格也”。(《王国维全集·书信·致罗振玉》)但是,据此能否就可认定王用死与罗抗争?理由并不充分。因为他临死前写的遗书中并没有提及与罗的矛盾与关系。

  值得深思的是,遗书中重要的几句是“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对此,王国维的好友、史学家陈寅恪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序》中指出:“近数十年来,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社会经济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剧疾之变迁;纲纪之说,无所凭依,不待外来学之掊击,而已消沉沦丧于不知觉之间;虽有人焉,强聒而力持,亦终归于不同救疗之局。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

  据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容庚先生回忆,王国维自沉之前曾访他,谈及著名藏书家、目录版本学家叶德辉,在湖南农民运动中被处死事,颇致忧郁。时王国维方垂长辫,不畏枪杀,而畏剪辫也。由此看来,时局对他冲击很大。联系王国维一生为人、处世、论学之风范,在具有强烈自尊的王氏心目中,剪辫子不是一般性受辱问题,而是关系到独立人格及尊严问题。青年时期深受叔本华唯意志论、尼采超人哲学陶冶的王国维,认为人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无尊严,毋宁死。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