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怎样认识经济复苏的稳定性

http://www.CRNTT.com   2014-08-16 11:12:29  


 
  必须看到,在次贷危机爆发后中国与发达国家虽然同时陷入危机,但危机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在发达国家是生产不足,而在中国却是生产过剩。发达国家之所以把救市措施高度集中于增发货币,是因为推动新全球化的因素至今仍存在,发达国家想走回“再工业化”的路子已无可能,因此只能靠增发货币创造需求泡沫,增长也只能是需求的增长,正是因为这种虚拟经济相对于实体经济再度膨胀的趋势,才构成了发达国家必然是在走向下一场危机的格局。但是中国不一样,中国存在着严重的二元结构,城市化严重滞后导致了人口的主体仍处在低收入、低消费阶段,这就给中国的实体经济增长保留了巨大的后续增长空间。所以,中国完全没必要学西方国家那样,主要依靠货币政策来解决目前的矛盾,而是应该尽快转入以城市化为主要方向的结构大调整。

  第三是认为不能依靠消费拉动增长。反对增加消费的人说,不能忘了投资是增长的源泉,这话当然没错,但还有一条理论叫经济发展必须按比例,如果投资过度而消费不足,就会有生产过剩危机,这条理论是否还记得呢?不说理论说实践,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曾进行过一场大调整,就是针对当时积累率过高的情况,提出了要压低积累,提高消费的基本任务。从1979~1981年,中国经历了3年投资原地踏步,即3年投资没有增长,积累率从1978年的36.5%,被压低到1981年的28.1%,社会消费则从1978年的1559亿元增加到1981年的2350亿元。用今天的口径来说,就是资本形成率从1978年的38.2%压低到1981年的32.5%,而直到1993年南巡讲话的增长高潮中,资本形成率才超过了1978年的水平。在这长达14年对积累与消费比例的调整中,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平均高达9.4%,如果没有这种调整,又哪来的经济高增长与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真心拥护呢?所以,那种认为储蓄与投资比率只能升不能降的道理,在理论与现实中都是说不过去的。

  储蓄率过高就要压储蓄上消费,而继续上投资就会加重生产过剩,这是非常朴素的道理。当然提升消费比例并不是动员人们花光所有储蓄那么简单,而是通过推动城市化,创造出把农村低收入人口转变成城市高收入人口的条件。这是真正的结构调整,要进行这样的调整还是要靠投资,但这类投资首先不是用在扩大产能,而是用在为农民转变成市民所必须的条件,如城市的居住条件、生活与教育医疗条件等,用过去的话说,就是要更多地搞一些非生产性建设。

  总之,判断中国是否有了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还是要看是否展开了以城市化为中心的结构大调整,因为只有城市化能够救中国。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