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 |
56年中国户口往事 | |
http://www.CRNTT.com 2014-09-09 12:35:18 |
“盲流”时代 “刚才在那个候车室那乘警指着我鼻子叫我啥你知道不?” “叫啥?” “‘盲流’!你听听,还盲流呢,离流氓不远了。” 这是199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小品《超生游击队》里的台词,多年以后,“盲流”一词已经不再被年轻人们熟悉。所谓盲流,当年特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者。计划经济时期,人的流动大多只有一个办法—— 调动,但调动的前提是你要有稳定合法的职业,并且下一个单位愿意接收你。各种出于个人意愿进行的人口迁徙被认为是无组织,无计划的盲目流动。 改革开放后,农村的剩余人口开始公开进入城市,寻求收入相对较高的工作机会。但是,政府并不鼓励和赞扬这种流动,一部分人口流动就被称为“盲流”。追根溯源,盲流一词来自于1953年政务院《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以及在1953年至1958年间,中央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发出的数个标题含有“盲目流入”和“盲目外流”的文件。待到盲流成为坊间热词时,已是1980年代。 1984年4月6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1985年9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批准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居民身份证制度开始实施。有媒体如此评论:“人不分城乡均发身份证验证身份,方便人口流动自由择业。” 盲流的出现,实际上说明牵绊国人流动的户口制度被打开了一道门缝。1984年,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完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其中心环节是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增强企业活力。当城市搞活了,商品经济生根发芽了,就需要吸纳大量的劳动力。而中国广大农村,拥有着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廉价劳动力。1991年的电视剧《外来妹》讲述了那一个年代南下广东外来务工者的故事。有资料显示,进入1990年代当“民工潮”潮起之时,6000万到7000万农村户口者外出打工,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4.3%。 由于户口仍在那远方的家里,导致了春运成为一年一度人类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迁徙。 作者:姜浩峰 2014-09-05 08:14:59 来源: 新民周刊(上海)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