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构建“五位一体”中国开放型经济新框架

http://www.CRNTT.com   2014-09-11 08:25:16  


  中评社北京9月11日讯/在“美国印钞票消费——中国制造”的世界运行模式离我们渐行渐远的国际背景下,在中国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优势面临刘易斯拐点的国内实际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在哪里等诸多重大问题就出现了。

  东方早报发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石晓军、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闫竹文章表示,万变不离其宗,中国发展道路的历史经验之精髓是可信赖的。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中国的基本国情、文化根基和发展道路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也就是,中国仍然只是一个经济大国,而不是经济强国。那么,在旧的世界经济金融体系已然出现窟窿,但还没有摇晃乃至颓丧,新的体系还在酝酿之中的历史关口,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离不开“向改革要效率、从开放谋动力”的根本思路。

  中国的开放面临的内外部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一方面,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正发动新一轮的贸易规则竞争,如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先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排除在外,然后试图通过“二次入世”提高制造的成本和价格。美国本身也在实施再工业化和能源革命战略,力图恢复美国制造的辉煌并保持消费大国和资源大国地位。

  另一方面,中国既面临着劳动力红利难以为继的问题,也面临着巨大产能过剩的问题。2012年,中国产能利用率为57.8%,低于72%~74%的“合意”区间15个百分点左右。同时,中国又累积了4万亿美元的庞大的外汇储备。

  在总体上,中国开放经济体制的升级版应该是一个全球再平衡的框架。不是单个产业链环节的突破,不是单纯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升级,也不是和某个国家之间的关系提升。而是要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我国的对外开放能力。所以,在世界的版图上,要开拓新的合作方式和合作区域。

  其次,新的开放经济体制应该是一个立体战略框架。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主要是依赖于优质而低廉人力成本能力集聚的势能单向梯度的开放战略。所以,过去谈得比较多的是在全球产业链上的位置的问题。经过十几年的积累,中国仍然保有一定的成本优势,除此之外,我们还增加了两个能力的积蓄:门类齐全的工业产能、较为雄厚的资金能力。

  从国内来说,新增加的两个能力也许反而成了负累,但是,放在全球的能力配置角度来看,却可以成为能力优势、势能高地。新的开放经济体制就是要在全球范围内驾驭这三种能力,全面发力,形成立体的战略框架。

  总结起来,建立中国新的开放经济体制依赖于成本、产能和资金三种能力,与此对应的是建立三个功能平台:实体经济平台、国家开发署平台和新金融体系平台。要维系这三个平台的功能发挥,还需要两个支持性平台:国际人才开发平台和风险防范与管理平台。如图体现了我们提出的“五位一体”的新的开放经济体制框架。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