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新常态的要义是减速治理

http://www.CRNTT.com   2014-12-10 08:40:40  


 
  (2)持续的经济结构调整,这一结构调整已经不是原有意义上的一、二、三产业的比重高低调整了,而是更为广泛的经济结构的调整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意义首先在于如何重振内需,即通过内需拉动中国经济;其次,内需调整如何提升消费需求比重,其重要的内容就是要调整收入分配;第三,才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调整,持续提升产业效率;第四,区域结构调整,中国区域结构将趋向均衡发展的新常态。如京津冀经济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超大城市群等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经济升级版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发展空间。

  (3)宏观政策频繁操作,微刺激和防范金融风险并存成为新常态。主要表现在消化前期政策过度激励带来的高杠杆和高的地方负债,同时为了保证经济增长的平稳一直将采取微刺激,本质上又在提高杠杆,这使得政府宏观政策操作空间非常狭窄,但操作频繁。

  (4)高成本的要素供给成为新常态。低土地成本、低劳动力成本、低环保成本、低税收成本等低成本的工业化时代已经过去,我国依靠扭曲土地成本、劳动成本和环境成本等形成的特殊优势将逐渐消失,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者应该来自全要素生产率和人力资本的提升。这些要素供给的逆转要求必须改变要素的供给与配置机制,市场化改革才能改善供给侧,才能有效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

  (5)建设市场化配置资源制度为主线的全面深化改革成为新常态。传统赶超过程中过度依赖于政府配置资源的模式让位于市场配置资源,打破政府干预配置资源成为改革的红线,这里包括大量的改革内容,如要素价格调整、国企改革、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政府行政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农村土地改革、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税收财政体制改革等多方面,这些改革将成为中国现阶段最为重要促高效发展转型的常态内容。

  “新常态”定义很多,从原出定义的反常事实到常态这一明显的“过渡期调整”的概念,到现在中国多种的定义,有政策性的也有的是经验性总结,从经济增长理论上理解,中国的“新常态”应该理解为过渡时期的形态,即从以工业化推动的高增长阶段逐步向均衡增长阶段过渡期的一个调整状态,包含了过渡的方向、过渡的时间和持续改革三个方面。过渡的方向就是从结构性赶超向着高效均衡增长阶段转换,即:1)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部门的过渡,即农业部门的劳动效率与现代部门的劳动效率一致,经济结构调整完全依据市场进行“出清”调整了,无需政府干预配置;中国当前完成了产业结构增加值的现代化转化,但没有完成就业配置的转化;农村劳动力完成了职业转换,变成了工人,但没有完成身份转换,不是城市的人,当前产业部门劳动效率仍有明显差距,因此中国二元结构仍处在转化中;2)市场经济制度已经初步建立,但市场经济体制没有达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所说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状态,微观国有企业的改革,事业单位、管制部门、政府行政改革任重而道远,中国持续改革是这一阶段重中之重的任务;3)经济增长贡献来自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和人力资源的提升,而不是要素的不断递增的投入,符合了“内生增长”。当前我国增长中最大问题是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的不断下降,而不是提升,不能解决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则难以完成生产方式的转变。这三个标准是需要一段时间进行过渡的,中国当前的减速状态就是向新均衡过渡期的“新常态”,期间的改革、结构调整和政策激励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方面。

  比照亚洲日本和“四小龙”,发现各自走向均衡即高收入地区的实际过渡过程差别很大,如韩国仅仅用了5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过渡,而且是在亚洲危机中通过强烈的市场化和结构化改革来完成调整与过渡的,而我国台湾地区过渡了21年才完成了高效均衡增长,因此“新常态”转向真正的“常态”即高效均衡增长路径,这完全要根据自己的调整能力了,很多调整不当会落入“陷阱”。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