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 |
“姚贝娜之死”为何变成了利益交换 | |
http://www.CRNTT.com 2015-01-19 13:44:20 |
链接:姚贝娜之死引发媒体伦理大战 记者该不该“等在门外”? 来源:现代快报|2015-01-18 09:13:56 摘要:一名新闻系学生,以“掀起你的头盖骨”为名发表文章声讨等在手术室外的记者为“秃鹫”,“他们在等她死”;后来,多名网友发表文章,或反对,或支持。 现代快报1月18日南京电(记者 刘方志)前天,歌手姚贝娜去世让人震惊。出人意料的是,事件之外,又出现了另一个舆论漩涡。 一名新闻系学生,以“掀起你的头盖骨”为名发表文章声讨等在手术室外的记者为“秃鹫”,“他们在等她死”;后来,多名网友发表文章,或反对,或支持。 漩涡逐渐扩大,网上观点分为两派,泾渭分明,针锋相对,言语火爆,不过,也有人呼吁停止纷争,“我们都应该宽容一点。” 记者该不该“等在门外”? 昨天早上先后被两篇文章刷屏。首先是谴责媒体记者的《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引发正反两方的激烈争辩。而后出现了这篇《每人都有15分钟站上道德高地骂记者》反驳文章。 两篇文章所共同指向的事件,并不复杂。但是在特别的语境下,让人极度关注起任何细节,这样的关注甚至有让人焦躁不安的诱因。 “姚贝娜去世之前,病房外挤满了记者,他们在等,等她死。”《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开头,在充满主观指责意味的文字中,说清了事件,亮明了立场。作者“掀起你的头盖骨”,在文中自称是学习新闻专业的学生,“瞬间对自己的专业有了一点芥蒂”。“我要是姚贝娜的家人,一定狠揍这帮麻木的记者一顿。”他恶狠狠地说。 这篇文章被疯狂转发,谩骂和讽刺,成为诸多转发者的“通行证”。但同样有很多人,在为记者的行为进行“辩护”。 《每人都有15分钟站上道德高地骂记者》,这一篇来源于新京报即时新闻的文章随后出现,成为反驳文章的代表作。“今早,《记者们焦虑地等待姚贝娜死亡》刷了屏,有的同行觉得很委屈,也有些同行觉得很冤……我早就习惯了,因为每人都有15分钟站上道德高地骂记者,给他们半小时吧,哪个行业能不被人骂呢?”作者陈博说。“能平和地接受别人等你死,这是一种做人的自信,无关哀伤,越是名人越想得明白这个道理。能时刻扮演好公众形象和写稿大牛,这是记者的本职,无关情怀。” “记者们应该进去ICU参与救治姚贝娜?”评论人程鹤麟反问,“你怎么知道记者们在等她死?难道不能是盼着发生奇迹?”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