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郑剑:国民党怎样才能摆脱战略被动

http://www.CRNTT.com   2015-02-23 00:09:55  


 
  辛亥革命,国民党的先辈站在推翻封建王朝、赶走帝国主义、建立人民共和国的道义制高点,取得革命的领导权,摧枯拉朽,结束满清,建立民国。但辛亥革命一方面解决了中央政权性质问题,另一方面却衍生了国家分裂割据和共和名存实亡问题,国民党难辞其咎。于是孙中山提出国民党失败多于胜利论断,其目的是扭转窘境,重振新局。此前,中国共产党曾郑重向孙中山指出,国民党内“往往有不一致的行动及对外有亲近一派帝国主义的倾向,对内两次与北洋军阀携手;国民党为保存在民众革命上的地位计,这种动摇不定的政策,实有改变的必要”(1922年6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载于人民网“党的历史文献集和当代文献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共产党讲的还算客气,没有直接点出国民党的妥协、投机、派系本质。孙中山痛彻地感到,“不除去国民党‘现在的暮气,恢复朝气’,‘恢复革命的精神’,不把国民党改造成为‘一个群众革命的先锋组织’,也就难以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革’,也无由‘唤起民众”共同奋斗。」(周国兴《十月革命后孙中山政治思想的转变》,载于2014年11月号《两岸视点》杂志)于是,他从抗拒共产主义转变为接受共产主义,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要求“以俄为师”,第一次国共合作由此诞生。孙中山这一转变的实质,是领导国民党重回道义制高点,从而为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国民党站在打倒列强统治、结束军阀割据、统一整个中国的民族和历史高度,一路北进,风卷残云,实现中国统一。

  但是,北伐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孙中山这一努力与转变,最终还是被国民党右派、蒋介石集团逆转和抛弃了。在即将成为整个中国的统治者前时,国民党本应继续、彻底革命,消灭封建残余、驱逐帝国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为最广大工农群众谋利、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人民共和国,解决中国农民的土地问题,解决中国工人阶级被残酷剥削压迫的问题。但它没有这样做,而是延续封建王朝维护剥削阶级利益的基本政治立场,成为满清后期各类地主、资本家、买办集团的利益代表,甘做帝国主义的附庸,迫不及待地把屠刀伸向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中国共产党,在财富与工农之间选择了前者。立场让位于市场、理想让位于念想、党纲让位于政纲,其结果,在第一次国共内战中,“打土豪,分田地”、站在道义制高点的中国共产党争取了民心,稳稳站住了脚跟。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旗帜、北上抗日;国民党则奉“攘外必先安内”为圭臬,全力剿共,一党之私超越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不放一枪”兵退关内、妥协投降绥靖华北,终至党内有识之士忍无可忍,发生“西安事变”。事变的背后则是全国人民要求结束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声。此间即便国民党至今津津乐道的1927年到1937年的“黄金十年”,也是虚幻的。上海滩繁荣的背后是贫富悬殊、民不聊生、贪污腐败、地区差距,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一切弊端在那个时代滋生,国民党的党政军情系统就是在那个时代被新创造的财富淹没而彻底腐败的,以致发展到以后即使大敌当前、日本全面入侵也不收手的程度。对于这段历史,蒋介石在1936年9月悲叹道:“如果我们不清除当前机构的腐败、受贿、敷衍塞责和无知,而代之以建立廉洁、有效的行政,有朝一日革命会很快起来反对我们,像我们过去反对满清一样。”(杨格《中国的建国成就1927—1937年:财政和经济记录》P419)。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