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央行货币政策透明度和预期管理上台阶

http://www.CRNTT.com   2016-02-23 08:37:28  


  中评社北京2月23日电/在极其错综复杂的内外经济环境下,中国货币政策如何“松紧适度”,是今年最大的课题之一。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将常态化,提高公开市场操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央行顺应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最新举措,也是中国央行宏观调控透明化的积极步骤。目前中国经济运行风险的重点是防范地方政府债务和金融风险,这需要财政金融政策更紧密有序的协调配合。2016年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仍会很大,但政府要做的是以调整经济结构来维持经济增长,一味推低利率,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上海证券报发表财经评论人周子章文章表示,经过春节期间的“预演”,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将常态化。央行18日公告,决定延续前期增加公开市场操作频率的有关安排。即日起,根据货币政策调控需要,原则上每个工作日均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此举被视为完善公开市场操作机制,提高公开市场操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央行顺应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最新举措。而更重要的是,当今国际主要央行都把公开市场操作视为影响利率的主要工具,新方式将使中国央行在货币政策的执行上更接近国际同行。

  进入2016年以来,中国央行对流动性管理更强调预调微调,采取了一连串罕见措施:召开流动性管理座谈会,在春节前公布春节期间流动性部署,向市场传递大力维稳的信号;临时增加春节期间公开市场操作场次,把原来的每周二、周四的常规场次增加到了每个工作日都可以有;增加公开市场操作和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质押品范围;同时还扩大SLO参与机构范围。在春节前开展MLF、SLF定向工具当天,均通过央行微博及时发布操作详情,内容具体到数量和利率等细节。

  文章认为,传统货币政策工具逐步加码,是当前经济形势与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需要。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央行在市场流动性方面保持稳定,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化改革面临着各种不确定的风险,尤其在全球央行政策分化的背景下,中国利率汇率政策面临着最大的不确定性风险。非常规货币政策实施经年,对实体经济并未带来实质性可持续的改变,全球增长困境仍没有打破,唯一有经济复苏的美国需求也在回落,同时流动性泛滥,导致资产价格上升远超过经济基本面的改善,市场人心虚怯,对风吹草动反应剧烈。

  近期发布的2015年四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过去的一年,中国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结构调整过程中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央行的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挑战。下一阶段,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做好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总需求管理,强化价格型调节和传导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报告指出,过去一年,以利率市场化、汇率制度改革等为关键词的货币金融市场呈现深刻变局,以新股发行制度改革、A股大起大落等为核心语的证券资本市场大幅动荡。去产能、去杠杆等经济任务的实现尚在半途,海外市场不稳定因素又在不断增大,如此复杂形势下,中国货币政策如何“松紧适度”,是今年最大的课题之一。

  受美联储加息及人民币汇率预期变化等因素影响,去年外汇由流入变为流出,银行体系流动性需求有所增加。同时,地方政府债大量发行、股市剧烈波动、新股首发及金融监管考核等因素,加大了银行体系流动性变化的不确定性,央行的流动性管理难度大增。

  文章指出,全球央行政策指向与市场走向,从来没有过像今天这样南辕北辙,也从来没有过全球范围内如此同步背离。而全球经济金融局势愈复杂,国内流动性疏导与管理的难度就会进一步增大——偏松了,两地利差拉大,资金可能出走;偏紧了,“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经济任务完成遇阻,金融风险可能爆发。

  从全球趋势来看,全球央行增强透明度的改革正呈进一步加速之势。目前除了美联储,包括英国央行和欧洲央行在内的全球各大央行都加入了这一行列。强化透明度管理已经成了世界各国央行的一个风向标,央行的职能也正随着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在发生显着变化。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央行没有指引政策发展趋势的前瞻性指引,货币政策基调和趋势的描述也常常模糊不清。这种货币政策的低透明度,削弱了市场对货币当局的信任,市场预期经常大起大落,风险溢价上扬,资产价格自然动荡。就此而言,近两年包括各种流动性管理工具的创新以及在公开市场操作常规化,是中国央行宏观调控透明化的一个积极步骤。

  与加强市场透明度管理同等重要的是,金融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金融风险的把控,尤其是当前中国复杂的经济运行环境,系统性风险的累积随着经济持续的转型不断提升。财政部副部长刘琨日前就表示,目前中国经济运行风险的重点是防范地方政府债务和金融风险,治理需要财政金融政策更加紧密有序的协调配合。虽然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仍会很大,但政府要做的是调整经济结构来维持经济增长。以中国面对的现实环境,若一味把利率推低,甚至实行零利率或长期负利率政策,结果可能适得其反。而供给侧改革正在从结构性调整方面入手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

  文章称,事实上,过度宽松的环境带来的杠杆过高风险早已引起了央行警觉。国家统计局去年7月称,包括中央债务在内的政府债务占GDP比重在60%的安全线以内,但近几年均为偿债高峰,政府加杠杆风险较大。而企业负债则比较严重。有数据显示,中国非金融企业的债务规模(剔除地方政府融资工具债务)总计达77.9万亿,相当于GDP的122.3%,仅低于新加坡的201%,显着高于大部分国家。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测算,目前中国公司债占GDP比重已高达140%至150%,从绝对数量来说已超过了美国。受资本产出率不断提高、通胀率降低等多种因素影响,预计到2021年,中国公司债务占GDP比重可能会升至200%。债务的攀升成为泡沫与资源扭曲配置的重要动因,也为未来的危机埋下了种子。历史上的金融危机毫无例外都来自巨额债务对金融系统的冲击。因此,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层面,债务问题都是守住当下系统性风险底线的关键所在。

  去杠杆是当下世界经济回暖的必要环节,落实到中国经济就是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杠杆率。而去杠杆,一方面要限制负债总量;另一方要提高权益资本的比重,扩大自有资金的规模。为此,必须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经济发展面临的增速下行压力,那就该在需求侧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而在供给侧为实体经济企业减税减负,包括去杠杆,以最大限度调动企业增加有效供给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