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中评智库:观察两岸关系 两个基础性视角

http://www.CRNTT.com   2016-05-05 00:17:07  


 
  就习马会而言,从无到有,这是两岸思维的一次大突破。可以发现,习马会的起点,是最高领导层基于对现实的判断和推动历史发展的担当或者是所谓自我定位的考量。举行习马会,而且是双方都想要,在这个基础上,就必然导致行为者采取行动以尽可能实现会谈,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以合适的身份举行彼此都能接受的会晤。在两岸普遍认为习马会已经不可能的时候,习马会却突然成形。在11月2日,夏立言询问陆委会几位高管,“习马会”有无可能,他们还摇头认为不可能。所以,习马会“起于一念”,是两岸群际互动最关键的施动者习近平和马英九突破之举,决断之举。此即所谓观念先导,实践铺路,创造历史事实。也即,互动创造共识,观念先于存在,思维构建历史。

  就事后舆论解读和蓝绿回馈来看,蓝认为习马会是“历史性时刻”“世纪大事”,绿认为仅是“新闻时刻”(蔡英文语)。大陆无论官方或民间称呼为“习马会”,台湾大都称为“马习会”。诸此种种,就是自我主体,以我为话语中心的彰显。“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汉姆雷特”,承载不同文化观念意义系统的不同的历史主体对同一历史事实有极为不同的意义界定和属性判断。两岸彼此思维模式的差异,也会影响到彼此对同一问题的解读和看法。此所谓,文化建构存在的意义和属性。但无论习马会还是马习会,大家都接受也都认为它为两岸领导人会面,这就是从“自有主体到共有主体”,建构主体间性。从各说各话,到一起说话,再到说共同的话,实现视域和话语的重迭交叉,形成或强化我群的感受。

  施动者与结构的关系视角

  就第二个角度,施动者和结构的关系而言,大概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结构居于主导,规约行为者;二是认为,行为者居于主导,具有强大的主观能动性,可以突破结构;三是辩证地动态地看待二者的互动关系,二者互相建构。本人基于社会建构思维,持第三种观点。两岸关系发展本身就是结构变迁与施动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化学反应。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