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 |
中评智库:台湾的“日本情结” 由何而来? | |
http://www.CRNTT.com 2016-10-17 00:12:50 |
(二)台湾社会“日本情结”的本土认同差异 20世纪内外因素在对台湾社会的影响过程中,台湾人对其自身的认同也在自省。基于历史经验转化为个人记忆,个人在与社会的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对自我归属于哪个共同体进行反思,演变出当前台湾人强烈的“主体意识”。台湾社会是一个移民社会,不同的族群受日本统治的历史遭遇不同,对“日本情结”的认同也显现出本土认同的差异。 相对于二战后才到台湾的外省人,“解严”前台湾本省人的“中国认同”要比外省人低得多,陈光兴在《为什么大和解不可能?》中关于本省人与外省人间的族群矛盾认为主要体现在对日态度上,本省人曾经被日本殖民统治的历史记忆成为了与外省人对立的情感基础。所以,1980年代受过皇民化教育的本省籍人士李登辉上台后故意挑起族群矛盾发动增强台湾“主体性”的政治动员,把“去中国化”与“亲日”情感进行捆绑来扩张“本土”意识。接受“日治”概念同时突出以认识台湾“本土”为主的“乡土教育”成长的一代,“抗中.亲日”的思维成为当前许多台湾年轻世代的处事价值观。更重要的是与老一辈不同,现今不同族群的台湾年轻世代在“亲日”情感上已经没有像其祖父辈有那么大差别。本省籍年轻人受其祖辈对日本怀旧情感的影响,加上在“亲日”的环境下成长,对日本的特殊好感可想而知。而现今的外省籍年轻人由于与本省籍年轻人一样都在“亲日”的环境中成长,对于日本他们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由于他们没有像他们的祖父辈有遭受过日本人欺侮的记忆,他们对日本的好感程度已经与本省籍青年没有太大差别。 在台湾的发展史上台湾的原住民与本省人和外省人相比一直处于弱势的地位,在日据时期所遭受的统治与台湾本省人也有很大差别。日据时期在山里的原住民由原本带有歧视意味的“蕃”改名为高砂族。由于原住民的民族特殊性,日本对其统治更加严酷,实行所谓的“蕃政”。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许多原住民年轻人都被强制征收投入南洋战场和日本兵一起并肩作战,为“天皇”效忠牺牲的一部分高砂义勇队战士的墓碑现在还供奉在日本的靖国神社。由于原住民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日据时期日语的使用更是成为了他们接受社会教化的主要工具,在日本战败后,许多原住民部落仍是使用日语进行交流。对于原住民民族的认同情感,林浊水在《共同体——世界图像下的台湾》一书中曾提及在统治台湾的“外来殖民政权”中,原住民感情最深的是日本人。这或许会与《赛德克巴莱》电影有所冲突,其实这部电影的导演魏德圣也是电影《海角七号》的导演,在一次采访中,他表示他拍《赛》这部电影的目的并不是要勾起民族主义,而是要以他所瞭解的那段历史展现出来,期许的是增进台日友谊。拍摄一部我们观念上的“抗日”电影,要增进台日友谊看似是不协调的因果关系,但是从电影叙事一件历史事件的初衷来看,它在讲述日本殖民统治对原住民的残酷统治,激起了部落的反抗,是为守护他们的部族而战,这部“抗日”电影其实与我们平常接触的“抗日救国”的民族电影有很大不同。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