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 
中评智库:台湾青年政治意识面向及生成

http://www.CRNTT.com   2016-12-04 00:31:45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本土化”思潮就开始在台湾泛滥,不断腐蚀着正统的中华文化的独尊地位,特别是在2000年民进党取得政权后,又大肆操弄“去中国化”,使得原本彰显和坚持“中国特色”的教学指南面目全非。可是到了2008年国民党执政后,对于异化的教育内容仍是无动于衷,放任自流。如此一来,产生的严重后果便是,张扬“台湾”的教育内容得到确立和延续,进而台湾青年的爱台湾、为台湾、做台湾人的政治意识似乎就难以反转,且不会断代。加上,“随着眷村与外省族群第一代的逐渐凋零,第二代的兴起,甚至是第三代的出现,在台湾教育本土化与在地化的熏陶下,使得他们逐渐脱离过去'大中国意识'下的民族国家认同,在投票行为与政党认同上也更为多元。”⑫

  (七)技术路径:网络自由化与媒介多元化

  近些年来,网络科技迅猛发展,席卷了大街小巷、各行各业,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社会交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台湾作为经济和科技较为发达的地区,自然也被卷入到了信息化的浪潮中。当前,Facebook(“脸书”)、LINE、PTT(“批踢踢”)等社交平台或通讯工具已经在台湾民众尤其是青年群体中广泛普及。据统计,“脸书”在台湾每月活跃用户数高达1500万人,使用率65%,居全球之冠,每天登陆“脸书”人数为1100万,通过移动设备登陆数为850万。⑬可见,网络媒介俨然已经成为台湾青年形塑政治意识的主要场所和依靠。

  而“作为'网络原生代'的青年,他/她更有一种强调'匿名性、分享性与互动性'的网络原生者的社会角色。”⑭这种分享性和互动性,正是将分散化、碎片化的台湾青年聚合在一起的不二法宝。通过相互分享和互动,从开始建立网络,到青年群体认同的成形,时间短、成本低、速度快、效率高颇受社会青年的欢迎。也就是说,青年群体可以借助网络这一平台,就自身所关注的公共事务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使用网络传播争取同辈团体的支持,如果某一倡议或呼吁赢得了多数网络青年的共鸣甚或回应,那么,他们就可以设置公共政策议程,进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乃至实施。

  显而易见,在网络社会中,青年群体既是网络社会的生产者、传播者,也是受众者。通过自发的提议、自主的参与和自律的执行,真正实现“做主”的愿望。反旺中事件、洪仲丘事件、太阳花学运均是对网络工具运用的真实写照。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