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中评与智者对话:俞新天的家国情怀

http://www.CRNTT.com   2017-01-13 00:27:17  


 
  有边疆情结的俞新天选择了条件极为艰苦的内蒙古,这段社会磨炼,让她刻骨铭心,永远难忘。俞新天历经火车、汽车三四天的长途跋涉,最后来到了内蒙古锡林郭勒。据俞新天介绍,牧区锡林郭勒面积有一个江苏省大,但人口只有十七万。俞新天被分到了《锡林郭勒日报》当记者,当时的采访环境之艰苦,是现在所不能想像的。尤其是乡镇以下的地方,几乎是方圆百里不见人的大草原,马匹就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很多蒙古族的女记者都不会骑马,也不愿意去那么远的地方从事辛苦的采访。但天生好强的俞新天却主动提出:“男记者能做的事情,我也能做。”就这样,从未骑过马的小女子,第一次下乡釆访,从公社借来了一匹马,当即骑了起来。30里、50里,路程一点点往上加。俞新天经常因为骑马时间太长,下马后腿疼的连路都走不动。

  饮食生活习惯也是很多人到那很难适应的一部分,且不说无法吃到大米,就连面食都非常少。俞新天回忆说,每一个月只有4斤白面粉,其他的全是粗粮。她开玩笑地说,在内蒙古那段时间几乎把全国各种粗粮都吃了个遍。至于蔬菜水果对他们来说更是奢侈品,最多在地窖里藏有一些土豆、胡萝卜、白菜,但每年到四五月几乎就没菜了。她说,当地的牧民们一天只吃一顿饭,早上起来喝些奶茶,吃点油炸点心奶酪。只有到了晚上放牧回来以后,才会烧一顿晚餐。有时候是面条,有时候是黄油饼,或者有时候会煮一大锅羊肉。当然他们外出采访的时候,只要看见蒙古包,就可以进去喝茶,吃点心,牧民们也都非常热情。

  锡林郭勒的冬天零下40度,下乡采访时,即使戴皮帽,穿皮衣皮裤,骑在马上浑身被冻麻无知觉,冷风一吹,脸上常常长出好大的泡,就像开水烫过一般。晚上睡在由几层毡子做成的蒙古包内,热情的牧民们也会给她们盖上几层羊毛被子,把火炉烧旺,但到半夜火炉就灭了。等到她们醒来的时候,脸上都结上了冰霜。

  对于一个从大城市出来的姑娘,这段生活是真正的历练。她开始了解到了什么叫边疆,什么叫少数民族,什么叫农村和牧区。基层干部和人民给俞新天很多教育,让她认识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她对人生和社会有了独立思考,她认为我们的国家还需要继续变化,社会主义应当给人民带来更多的幸福。

  六年后,因为父母年高病重,俞新天不得不从内蒙古调到了离家近一点的高邮县委宣传部,继续做新闻报道工作。后来文革结束,恢复了高考。俞新天准备参加研究生考试,当时很多人都觉得她做新闻记者做得不错,建议她报考新闻专业。但她心中早已有了明确的想法。她说,我想要考一个对我们国家发展有帮助的专业,而且是可以通过自己的独立思想发挥影响力和作用的。于是,俞新天报考了华东师范大学的世界现代史专业。因为当时华东师大学还没有授予学位的权利,所以她又到复旦大学参加了考试和答辩,最后拿下了复旦大学的硕士学位证书。从此她进入了学术殿堂。俞新天说,她的许多梦想已经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已见成效,个人也在此过程中成长成熟。祖国的统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标辉煌。她将永远在追梦的路上。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