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熊玠:中国评论 执春秋事褒贬无私

http://www.CRNTT.com   2018-02-26 00:09:42  


 
  二、《中国评论》月刊的风格与特色

  犹忆《中国评论》月刊创于1998年1月,在香港开始发行;截至2018年1月已发行到第241期。最简便与恰当地形容这份月刊风格的说法,乃称其为唯一横跨两岸三地公开发行的政论杂志。我认为这个说法,非常属实,但还须附加至少两大特色,才能真正传神:第一,它是坚持采用正体字在两岸三地发行的刊物。第二,作为一个“政论”杂志,它能保持其不偏不倚立场历20年而不变,实难能可贵。《中国评论》月刊的栏目也至为广阔,包括智囊阔论、台湾论衡、香港论语、国际视野等等,包容两岸四地及世界大势。每个项目的内容也是越来越丰富。

  月刊的作者羣遍布大陆、台湾、香港、甚至海外各地。历年来,企业高层虽有人事更动,但月刊的主要班底,譬如社长(郭伟峰)、总编辑(周建闽)、副总编辑(王平与罗祥喜)等,则均能忠于职守、贯彻始终。这也是该刊物立场能保持二十年一致的主要原因。

  《中国评论》月刊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它的“学术顾问”制度。目下共有七位分散于各地区的顾问,我亦忝为其中之一。这里的顾问并非有名无实(这与其他很多刊物不同)。顾问的文章或评论,常以“智囊阔论”的专栏发表。譬如最近第240期在“智囊阔论”栏下载有顾问章念驰(上海)的一篇“站在历史转捩点的两岸关系”,即是一例。

  另与一般刊物不同的是:《中国评论》不只是静态等候外来随意投稿。它的编辑部门不时运用前瞻性的筹画,主动圈点题目、邀请专家进行有聚焦性的评论,再以“思想者论坛”方式刊登出来,以飨读者。这同样的风格,也常见于其他的邀稿上;故能达到期刊内容从社论到论文间彼此相互呼应之功效。兹举一期作为例证。

  以2017年11月发行的第239期《中国评论》为例,该期主题是谈台湾。其中除了社论以“台独碰壁:消融在统一的历史洪流中”命题以外,其他各篇倶是从不同角度来报道或分析台湾的情况与问题。而在如此分工的14篇论文与分析以外,还加一组“思想者论坛”的讨论。题目是“从南台湾看两岸融合发展”。其中七位评论员,除了一位来自香港外,其余六位全来自台湾;而主持人也是来自台湾的(高雄师范大学校长)吴连赏(再加幕后三位“执行人”是来自中评社)。因限于篇幅,我这里不能悉数列出该14篇论文的名目。但我可略举若干实例,兹以显示该刊对主题处理的整体性、与它们作者分布的广泛性。

  譬如,一篇谈“台湾史、文化中国与反殖民帝国主义”,是由台湾作者黄光国执笔。另一篇有关“蔡英文推进‘文化台独’的特点、影响和前景”的评论,则来自北京的郭震远。再一篇有关“台海风云”的文章,谈“一带一路与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执笔人是台湾的庞建国教授。另在“两岸四地”栏下载有台湾陈淳斌教授提供的“海峡两岸城市交流的现况、问题与愿景”。像这样一期中各篇分别讨论而不失其对主题完整性的照顾,可说是《中国评论》的独特作风,是政论性刊物中极少见到的。堪称两岸三地研究台湾问题与两岸关系的最权威期刊。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