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中评智库:台民意结构性变化与影响

http://www.CRNTT.com   2019-10-12 00:03:41  


  中评社香港10月12日电/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陈星博士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10月号发表专文《试析台湾民意的结构性变化及其影响》,作者认为:自2016年以来,台湾民意结构出现了若干结构性变化。这些变化涉及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岛内治理绩效、政党认同等各个方面的认知,综合反映了近期台湾社会对政治系统及其运作过程的反思。从各种迹象来看,台湾民众已经开始从悲情意识与政治激情中走出来,对社会治理绩效的关注度日益升高。影响所及,台湾岛内政治生态正在接近结构性变化的临界点,新的政治结构生态正在民意结构的渐变过程中被重新塑造。文章内容如下:

  一、悲情意识退场为政治理性回归打开空间

  悲情意识在台湾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一直是民进党等政治势力进行政治动员的有力工具。自1990年代以来,民进党依靠悲情动员,不断扩大自己的政治版图。民进党利用台湾社会广泛存在的悲情情结,既将自己打造成政治压迫的“受害者”,同时又将自己塑造成为“反威权”的代言人,泛绿势力进而在这个基础上建构并强化了所谓国民党“原罪”的观念,占据了意识形态的道德高地。揆诸台湾1970到2000年前后的政治发展史,利用悲情意识进行动员一直是民进党开拓政治版图的重要手段。

  悲情意识的核心结构是民进党等反对势力长期建构起来的敌对性动员结构。简单来说,党外势力及后来的民进党长期建构反国民党话语,其极端形式就是“仇恨意识”的建构。所谓“敌对动员”,也就是建立在敌对诉求下的政治动员。民进党长期以来一直在“仇恨国民党”的建构下进行政治动员,一到选举就会利用这种敌对结构攻击国民党,而且这种做法被党内诸多政治人物认为行之有效。我们经常看到台湾政坛上政党恶斗不已,根源就在于这种敌对动员结构。悲情意识依附于这种敌对动员结构,并在情感上强化了这种结构的政治动员效果,是泛绿阵营动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