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汪毅夫:荷据之前的台湾居民

http://www.CRNTT.com   2020-03-03 00:02:39  


汪毅夫(来源:中评社资料图)
  中评社北京3月3日电(作者 汪毅夫)清初学者刘继庄(1648—1695)《广阳杂记》收有台湾史料20余条,其中有一条涉及荷据之前的台湾居民,略谓:“余问涵斋云,吾闻台湾向为红夷地,郑芝龙得而复失,赐姓(汪按,指郑成功)复取之,有诸乎?涵斋曰,非也。台湾向为番地,嘉靖中,红毛国人取其一角,为诸国贸易之所”云云。刘继庄借涵斋之言,以“台湾向为番地”、“红毛国人取其一角”驳斥“台湾向为红夷地”之错误言论,诚可嘉也。 

  然而,荷据之前的台湾居民,除了“番”民(旧称居住台湾平埔和内山的所谓“平埔族”和“高山族”),还有汉人。陈第《东番记》(1602)有“漳、泉之惠民,充龙、烈屿诸澳,往往译其语,与贸易”的记载。“惠民”即良民、良善之民(不同于“据其岛”、“焚掠” 其地的倭寇),他们是来自漳、泉(包括“充龙、烈屿诸澳”)的汉人,往往通过“译其语”来贸易货物 。 

  近30年前,吾友杨彦杰教授《荷据时代台湾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有专门段落讨论“在荷兰人占据台湾以前,到底有多少汉族移民”。他引用的“史载”包括:施琅《恭陈台湾弃留疏》之“其时中国之民潜至,生聚于其间者,已不下万人”;1623年荷兰人所记“(大员一带)居住在原住民中间的中国人,为数超过一千或一千五百人”;连横《台湾通史》统计,明中叶迁居台湾的汉人已有“数千人”。台湾学者翁佳音、黄验近出的《解码台湾史(1550—1720)》(台北远流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17年版),有专节《福尔摩沙早期住民群像》描述和论述荷据之前的台湾居民,征引详备,可资参阅。 

  附带言之,“番民”一语有族群歧视意涵,为今之学者所不取; “福尔摩沙”意为“美丽”,虽无贬义,但它是西班牙人给台湾的取名。按照“名从主人”的命名原则,大陆学界并不采用“福尔摩沙”指称台湾。

  (作者汪毅夫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讲座教授、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