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要深思 警惕欧洲中心主义

http://www.CRNTT.com   2008-11-04 11:11:39  


 
          究竟是谁的“新秩序”? 

  目前所谓的国际经济秩序,主要是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框架下的全球金融体系。这两个机构在二战之后建立,总部都设在华盛顿,前者由欧洲人把持,后者由美国人掌舵,其政策倾向也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对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歧视上。 

  也就是说,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欧国家一直在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和实施,也一直是这个秩序的得益者。若非如此,欧洲国家早就已经造反,不会沉默地等到今天。既然如此,现在的欧洲又为何对改革变得如此迫不及待? 

  首先,在美国遭遇此次金融危机打击之后,欧美之间的模式之争出现重大逆转,欧洲人突然变得自信和理直气壮起来,进而希望趁机提升自己的地位,改变美国长期单独主宰世界经济事务的状况。 

  其二,过去几十年,欧洲虽然不能与美国平起平坐,但如上所述,它却是现有国际经济秩序的受益者和守护者。也就是说,和美国一样,欧洲也始终面对着发展中国家要求改革现行秩序的压力。而现在,为了避免自己成为“被改革”的对象,欧洲抢先一步呼吁改革,以主动姿态化解被动处境,而且还把全球金融危机的责任全部推到了美国身上。 

  其三,欧洲要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其行动必须有足够的实力来支撑,其主张必须获得广泛的国际认可。以“新秩序”这个词汇来衡量,欧洲是一个旧势力,既不能代表世界上正在崛起的新兴力量,又无足够的实力来支撑其改革全球秩序的雄心,所以就借壳上市。而在北京亚欧峰会上,老欧洲就是把自己的灵魂依附在新亚洲的躯体上,以新兴的、正义的形象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 

  在过去多年里,中国曾经一直认为,欧盟的成长与强大,将有助于牵制和抵销美国独霸世界的力量,有助于多极世界的建立。但后来的许多事实证明,这种想法有点一厢情愿。现在,欧洲提出要重组国际经济秩序,表面上很符合中国的思维方向,但其实幷非是中国希望看到的。虽然欧洲和东亚都在谈“新秩序”,但各自的内涵相差甚远。 

           警惕冒进式的改革 

  在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之后不久,萨科齐就曾公开表明,这次危机欧洲恢复“国家主权主义”的好机会。同样,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也指出,欧洲应该领导全球金融的秩序。也就是说,“萨科齐们”所定义的“新秩序”,既无自由与平等的精神,更无博爱的情怀。法国人历来认为自己是欧洲的中心,欧洲又是世界的中心,所以未来新秩序就必须围绕欧洲来建立。 

  以欧洲所主导的新秩序,来取代以美国为中心的旧秩序,这对新兴国家和整个世界来说,究竟是福还是祸?我们无从预测和判断。既然对前景还看不明白,中国、印度以及其他新兴国家,还有什么理由继续支持欧洲式的改革方案? 

  仔细观察欧盟国家为金融危机而忙碌不堪的情形,笔者得到的最大印象就是八个字:“好高骛远,自私自利”。近日,匈牙利等欧盟成员国经济告急,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基金又捉襟见肘。在此形势下,法国总统萨科齐依然只热衷于八字还没一撇的新秩序,对身边的燃眉之急袖手旁观。而在英国方面,布朗首相只顾敦促“拥有庞大外汇储备”的中国贡献资金,却对本国是否愿意提供援助讳莫如深。这就不能不让人纳闷:欧洲人眼中的“新秩序”,究竟会好在哪里? 

  从很多迹象看,萨科齐要改革国际经济秩序的劲头,颇像一个头脑发热的“造反派”,给人以不稳重、靠不住、不放心的感觉。毫无疑问,国际经济秩序必须改革,而且要大幅度改革,但不能像萨科齐这样横冲直撞,也不需要革命色彩的冒进,更不需要欧洲中心主义的自私自利。可以说,萨科齐在国际事务中的言行,与中国的外交风格很不相融。中国应该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地追求自身利益。 

  迄今为止,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达到1万9000亿美元,而相比之下,整个欧盟地区只有2万1300亿。以此实力和其他实力来衡量,法国和欧盟应该支持中国在未来的新秩序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不应企图踩在中国的肩膀上与美国夺权。中国应该警惕萨科齐式的“忽悠”,不能为欧盟的勃勃雄心“买单”。 

  (作者是《联合早报》评论员 )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