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公民社会,始于足下 | |
http://www.CRNTT.com 2009-02-11 11:28:21 |
公民社会,“证”出来? 2009年1月15日,由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编的首部《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发布。该蓝皮书凝聚了包括俞可平、高丙中、袁瑞军在内的20余位著名学者的三年学术努力,虽然20多位学者所论重点各不同,但是他们都承认一点:中国已经迈进公民社会。而在2008年底,由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也似乎将关注点落在公民社会身上:《社会蓝皮书》主编、09年《社会蓝皮书》主报告李培林表示,今年比较明显的新现象就是公民社会发展很快,公民意识显着增强。学者们似乎都提倡(至少不反对)将2008年作为中国公民社会元年。 当然,即使是学界,也有不同意见:就在北大相关研究部门和学者正在筹备发布他们的蓝皮书的几乎同时,清华大学NGO研究所也刚刚出版了一本名为《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的研究成果,来自清华的观点则明确表示:“中国离公民社会还有很大的距离。”学者之间的分歧究竟有多大,是研究视角上的各有侧重,还是真的如媒体所称的到了“北大清华激辩”的地步? 其实,学院里的争论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对一些关键问题的针锋相对我们欠缺的恐怕早已不仅是“长期坚持”的制度韧性,就连“针锋相对”本身都已然是渐渐远去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靠行政权力堆积起来的权威身份去“断言”一些原本可以争论也必须争论的东西。断言中国迈入“公民社会”,为时过早,这疑似“硕果仅存”的媒体观点,还来自大洋彼岸的华文报章。剩下的,就只剩下些所谓“新媒体大有作为”的博客作者们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的异议。 世界就是这么奇妙:有些东西,早就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调查结论却迟迟呼之难出;但另一些原本难以定论或者暂时无法定论的,却被这样那样的权力部门和研究机构争先恐后地“断言”下来——用本山大爷的话讲那就是“你欢迎也好,不欢迎也好,反正我都带着诚意扑面而来了”。前者的典型首推折腾了太久的“华南虎迷案”,但08年底冒出的“正龙翻案风波”,究竟是如论者所愿成为“最后一点涟漪”,还是权力在那厢自顾自折腾的“外一首”?我们也恐怕只能静观其变了。至于后者,能够举出的例子也算层出不穷,而最新鲜出炉的还要算国家统计局进行的以“瞭解社会各阶层对党和国家发展方向、发展形势、发展政策的评价”为重点进行的“社会各阶层思想动态调查”,调查结果证明了一个在很多人看来根本无须耗费众多人力物力和财力就可以不言自明的结果:“党和国家发展方向得到高度认同”。知名网友黎明先生对国家统计局提出了强烈表扬,让人忍俊不禁,更让人深思。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