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2009打工双城记:东莞厚街 四川金堂

http://www.CRNTT.com   2009-02-17 10:36:10  


 
  从1997年开始,周秀芝回到了竹篙镇,专门做起了劳务输出生意。“开始的时候还收一部分中介费,后来就只做运输了。”而竹篙-厚街的直通大巴,正是在周秀芝手上办起来的,一开始是普通长途客车,两天两夜,后来是豪华卧铺,两天一夜,直到现在的双层豪华大巴,“欧洲之星”,27个小时。

  日益缩短的旅途也成为双城同进退、共荣辱的注脚。

  竹篙镇逐渐成了金堂县劳务输出的集散地,每年数以万计的农民工从这里开启打工致富之旅。数以亿计的劳务收入,也在逐渐改善着当地人的生活,村里盖起了一栋栋的“衣锦还乡楼”。2006年,竹篙镇建设了新镇区,增加了二百多家商铺门面,镇里也有了自己的制衣制鞋企业。

  在周秀芝看来,这一切都得归功于劳务输出,在竹篙,45岁以下的青壮年,几乎都有出外打工的经历,“是打工开阔了竹篙人的眼界”。走在街上,周秀芝对店铺老板们的打工经历如数家珍。每年春节,给周秀芝送水果的人很多,感谢她当年把他们带出了农村。

  而厚街,在包括金堂人在内的无数打工者们二十多年的努力下,成为享誉世界的制造业之都。周秀芝陆续回去过几次,不无惊讶:1992年的时候还是成片的农田,1994年就已经是遍布的厂房,1996年已经成为一个繁华的城市,2002年,周秀芝最后印象中的厚街,已经“绝不亚于成都了”。

  现在,这位打工元老不得不承认,脚下的这条打工致富之路蒙上了阴影。

“维护社会稳定是首要问题”

  “所有主题都是关于返乡农民工的,怎么能说不严重?”

  2008年9月底,金堂县劳动局从农民工返乡情况调查统计月报表中发现了人员流动的异常,“往年这个时候是出去,而不是回来。”金堂县劳动局劳务科科长陈华明介绍,对全县农民工的信息搜集是他们历来的重点工作。

  作为闻名全国的劳务输出大县,金堂全县八十多万人口中,有超过18万人常年在外务工,每年直接创造了超过15亿元的劳务收入,仅在东莞厚街一镇打工的金堂人就超过了3万人,厚街也有“小金堂”之称。

  来自县劳动局劳务开发办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月5日,金堂县回乡农民工还留在农村的人数是31573人。“笼统地说是回来了五万,走了两万,还剩三万。”陈华明坦言:三万人中,县里有能力内部消化的是一万人,剩下的两万人是个问题。40%的滞留无着落人员的比例,不是小数。

  绝大部分的打工者已经与土地绝缘,而这正是当地政府所担心的:没有了就业渠道,又不会回去种地,这些青壮年将是社会稳定的隐患。金堂县委宣传部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坦言:“维护社会稳定是首要问题。”

  隆盛镇丰收村村委会主任蒋宗虎最近多了一项日常工作:每天要在村里转两圈,看到返乡的农民工总要关心几句。蒋宗虎对村里的外出务工情况瞭如指掌:全村三千人口,出去打工的有八九百,全是壮劳力,去年下半年开始陆续返乡的就有三百多人,目前还留在村里的有一百多人。“尽管还没有出现什么不好的苗头,工作得做到未雨绸缪。”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