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陈季冰:在博鳌寻找“亚洲” | |
http://www.CRNTT.com 2009-04-21 10:08:48 |
我相信,不管多么憎恶西方,大多数人都不得不承认,它是一个坚实而强大的实体。而之所以如此,根源幷不是“西方”是多么团结一心(事实上它的内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喋喋不休的言语争吵和相互拆台的利益争斗)。所谓“西方”,是一个文明,而不是一块地方和这块地方上的一堆人。因此,与其说“西方”存在于地球的西面一半,不如说它存在于地球上某一部分人群的共同记忆和认同里——现代西方其实就是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共同记忆、以及上述这些历史过程所塑造的民主宪政、市场经济、多元文化等一整套价值理念的认同。归根结底,西方的外部整体力量源自其内部凝聚力,而后者又来自上述历史记忆和价值认同。从欧盟对申请加入它的捷克和土耳其这两个国家的不同态度上,我们就可以一眼窥破所谓“西方”的庐山真面目。 那么,关于“东方”或“亚洲”的共同记忆和认同在哪里呢?至少到现在,我们只能无奈地说,我们找不到。当人们谈论著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具有的经济高增长、高储蓄、高外汇储备等共同特征时,我们仿佛能够从互相身上找到一些共同点。然而,只要稍微再深入一层,谈到对过往历史和现实世界的看法时,中国人和日本人、印度人和泰国人、马来亚人和印尼人……立刻会陷入不可调和的纷争和敌对。这个地区的政治家和学者们大概是从欧洲的成功实验中看到了一幅美丽图画,他们不断地夸夸其谈所谓“亚洲一体化”,但他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一体化的欧洲是建立在共同的记忆和认同基础之上的。 亚洲——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东亚——在现代以前也曾有过相同的记忆与认同。但是,19世纪的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扩张、20世纪前半叶的“热战”和后半叶的“冷战”几乎彻底摧毁了这种记忆与认同。正是“西方”强加的现代秩序,建构了亚洲内部的民族和意识形态的分裂和对立。一个更大的悖论是:在西方人闯进来之前,东亚根本不识“民族”和“主义”为何物,今天我们却比发明了它们的西方人更加狂热于“民族”和“主义”之争! 因此,“亚洲的声音”要想获得世界的认真倾听,我们必须先找回那个真正的“亚洲”,也就是在这个四分五裂的观念和情感世界中重新“发现”一种新的认同。否则,所谓“亚洲的声音”只是一些嘈杂凌乱幷相互抵消的噪音。 但这项使命注定不是那么容易完成的,它应该是一种重新建构。而且,它显然也不是政府或精英群体能够大包大揽的,未来更多地需要靠民间力量来推动。尤为重要的是,这种建构必须使用东方人自己的智慧和方式。假如我们试图以过去200年来西方所惯用的那套方式去从事“一体的新亚洲”的建构——比如半个多世纪前日本想要搞的“大东亚共荣圈”那样——的话,那么它既不会得到亚洲这块土地上大多数人的支持,因而也不可能成功。退一步说,即使勉强做到了,那也仍不过是一小部分亚洲人根据欧洲人的设计图纸建造出来的一幢蹩脚的赝品洋房而已。它将根本不是真实的亚洲,而是我们通过西方这面镜子进行自我关照时看到的一个扭曲的哈哈镜像。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