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陈平原:走不出的五四

http://www.CRNTT.com   2009-05-04 11:34:53  


 
走进 “五四”

  因为我觉得, “伟大的五四”,越来越被悬置,高高地放在神龛上。 

  长期以来,我们有将 “五四”过分神圣化的倾向。现在又反过来,好些朋友转而用轻蔑的语调来谈论 “五四”:不就是几千学生上街吗,不就是烧房子打人吗,有什么了不起。再说,行动这么粗鲁,应该追究刑事责任。每当面对此类 “新解”,真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记得鲁迅对于国人不了解 《儒林外史》的价值,曾发出这样的感叹: “伟大也要有人懂。”再伟大的事件、著作、人物,若没有人真正跟它对话,没有让它回到人世间,就无法发挥真正的功力。人类历史上,有很多关键时刻,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你都必须跟它对话。事件已经过去了,但是它会转化为一种思想资料,不断地介入到当下改革中。“五四”就是这样的关键时刻。你可以从各种立场来谈,从各个角度来看,但是你不能漠视它的存在。为什么要不断跟 “五四”对话? “五四”对我们来说,是历史也是现实,是学术也是精神。不管你持什么立场,是保守还是激进,面对着如此巨大的存在,你不能视而不见。其实,所有重大的历史事件,也是在这种不断的对话中产生意义的。就像法国人不断跟1879年的法国大革命对话、跟1968年的“五月风暴”对话,中国人也需要不断跟 “五四”等关键时刻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训练思想,积聚力量,培养历史感,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面对日益纷纭复杂的世界。 

  不同立场的人谈 “五四”时,都有自己的引申发挥,有时甚至转化成实际行动。所有这些,真真假假的言说、虚虚实实的纪念,值得我们认真辨析。今人谈论 “五四运动”,应该考量哪些说对了,哪些走偏了,哪个地方不妨固守传统,什么时候应该 “与时俱进”。北大因 “五四”新文化运动而名扬天下,对此更是不容回避。作为很长时间里大大得益于 “五四光环”的北大学者,我们必须认真面对 “五四”这个巨大的精神遗产。当它被世人严重误解的时候,你有责任站出来澄清、修正、拓展。

  “五四”当然不仅仅属于北大,但北大最为沾光,我想这是不言而喻的。当然,这不是什么 “坚决捍卫”。要真的伟大,不必要你来捍卫;如果不伟大,你想捍卫也没用,反而可能搞砸了。我们的任务是让 “五四”这一话题浮出水面,引起世人的关注,在这个历史时刻,重新审视 “五四”。至于怎么关注,从什么角度进去,得出什么结论,取决于个人的立场、视野、趣味,强求不得。这一代人力所不及,看不清楚的问题,也许下一代人就能看得很清楚。我希望不仅跟 “五四”先贤对话,也跟同时代学者对话,甚至跟我的学生辈对话。要以一个开放的心态面对如此复杂的运动,在不断的对话中,获得前进的方向感和原动力。 

  每代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资源。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资源,无外乎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直接从西学引进的,从柏拉图到马克思到哈贝马斯,等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资源。第二部分呢,那就是本土的思想学说。对所谓的 “中国文化”,必须做一个分析。因为,今天一说 “传统”,就是从孔夫子说起,甚至还有不少人相信“半部 《论语》治天下”。我是很不赞同的。什么叫 “传统”?就是那些直接间接地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思维习惯、表达方式、审美趣味的东西。很多人一说 “传统中国”,就是儒释道,就是从孔夫子到孙中山,辛亥革命后,没了,到此为止。想像 “中国文化”跟 “西学”的截然对立,还有主张纯粹的 “中国性”,我以为是不可取的。中国传统本来就不纯粹,域外的思想学说,两汉进来,隋唐进来,明清更是进来,早就渗透到我们的血液里。除非你彻底封闭,否则的话,一种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保持 “纯粹”。就像人类的基因不断稀释、变异,那是生存的需要,也是保持新鲜活力的需要。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