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台湾高教 全球化下如何生存

http://www.CRNTT.com   2009-11-13 10:41:48  


台湾高等教育,过度扩张带来隐忧。
  中评社香港11月13日讯/政治大学新闻所博士候选人游任滨今天在《中国时报》登出文章“全球化下的台湾高教”。作者表示:“全球化是趋势,但却也不可忽略了,与全球化同为一体的“在地化”的力量。最常见的例子,不外乎德国、法国、日本等其他非英语系国家成功的案例。他们的成功,在于深刻理解自身的文化,因为这样的理解,为他们带来各个领域创新的力量。反观我们的教育,我们所追求的全球化,所谓的“与世界接轨”,不过就是将各样的事物进行产业化、代工化,好紧密的缝合进入这全球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当中,我们并未改变全球的分工逻辑,于是乎边缘的继续边缘,出走的加速出走。难道我们不该重视文化在地化与主体性?”文章内容如下:
 
  教育新闻及动态一直是笔者关注的焦点,而这阵子的新闻报导若非香港的大学来台湾抢学生,不然就是重金挖角教授的消息,又或者检讨台湾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和台湾目前的高等教育相比,香港的大学不仅以英文授课,其论文数量、大学排行,似乎都较我们来得有“国际竞争力”。 

  这几年台湾高等教育的变化,不免令我们这些本地“土产”的博士生感到一丝的焦虑与茫然。特别是在人文科学的领域,既不像理工类型的学生有公司研发部门的出路,也不像法商的博士生有政府部门或商业体制的喂养;“本土”的人文学科博士,该何去何从,一直是我们心头上的一抹阴霾。 

  于是乎不管是学校为自己的博士生所办的各样讲座,还是私底下同学们消息的经验分享;几乎清一色围绕在告诉我们如何去获取教职,传授我们各样如何“卡位”的奇、正法门。奇的法门如果不是要我们提早找学校兼课,或是想尽方法与老师们打好关系;不然就是找翻译社将自己的论文翻成英文投国际期刊。正的法门则要我们在研究上能努力“生产”,最好一毕业就能“著作等身”,履历所列尽是“SSCI”。在教学上则是要能教统计、能教软体,还要加上全英文授课,更重要还要将学生打点好,教学评鉴尽是优良。 

  不知从何时开始,上述所列已成为高等教育的游戏规则;我们不在乎自己所生产的论文对社会有什么样的建设与影响,也不在乎能否培养学生具有一个关心社会,具独立思考的灵魂。我们只在乎在所谓的“学术圈”内“卡位”,然后不断的生产、复制只有这个圈子能够理解的事物。 

  美国历史学家罗素.雅柯比在其《最后的知识分子》一书中就谈到,因为高等教育的扩张,使得原本独立具批判性的“公众”知识分子被收编进入学院体制。他们不再需要广大的公众,学院的同侪是他们的读者;专题论文和学术刊物则是他们的媒体。 

  从目前的处境来看,台湾的知识分子也正经历相同的过程;但笔者认为,与美国相比,我们更为严峻的挑战却是来自全球化的威胁。这些年台湾的高等教育不断地强调国际竞争力,从大学到高中,纷纷鼓励学生到台湾之外交换游学;而政府也砸下大笔的银子,以奖学金利诱外国学生来台。 

  然而这样的政策却对提升国际竞争力没有多大用处。原因在于,一,在全球化的景况下,学生的选择也可以是全球性的,当我们一味强调英语授课,加上学费与生活费的高涨,高教学历的贬值;到台湾之外念书的经济效益,恐怕比留在台湾来得大,更何况社会普遍推崇洋墨水的迷思。于是,台湾社会中前段具有经济与知识能力的家庭,选择将小孩送到台湾之外的机会大幅提高,而后段的家庭却因为学费问题读不起私立学校。剩下来的中产阶级却可能因在地社会的M型化而消失殆尽。 

  此外,相较于国外名校所提供给外国学生的奖学金,还有宣扬文化的意涵。台湾以奖学金吸引外国学生或许是个好主意,但外国学生来此所学的,除了中文系以外,很多的学校大多提供给他们以英文进行授课的课程。如此一来,谈何与本地文化的“交流”甚至“宣扬”? 

  不可否认的,全球化是趋势,但却也不可忽略了,与全球化同为一体的“在地化”的力量。最常见的例子,不外乎德国、法国、日本等其他非英语系国家成功的案例。他们的成功,在于深刻理解自身的文化,因为这样的理解,为他们带来各个领域创新的力量。反观我们的教育,我们所追求的全球化,所谓的“与世界接轨”,不过就是将各样的事物进行产业化、代工化,好紧密的缝合进入这全球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当中,我们并未改变全球的分工逻辑,于是乎边缘的继续边缘,出走的加速出走。难道我们不该重视文化在地化与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