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开辟新工业化路径 摆脱区域失衡困局 | |
http://www.CRNTT.com 2010-03-03 08:59:50 |
《上海证券报》发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文章表示,虽然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已普遍被视为现代经济成长的必然趋势,但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经济可持续发展只能建立在工业化的基础之上。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现代服务业只能建立在现代制造业的基础之上。 其次是因为现代制造业能为更多有文化的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从而使经济增长成果得到更为广泛、公平的分配,不至于如同印度等某些发展中国家的外向型服务业那样只能为一小撮“精英”创造与西方“接轨”的收入,而不能泽及大众。经济增长的成果得到更为广泛、公平的分配,又有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张,从而为经济增长创造更为持久的支持。正因为如此,与服务业占GDP比重较高的印度等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以工业化为标志的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实绩要炫目许多。同样,正因为即使现代服务业也只能建立在现代制造业基础之上,尽管单个规模不大的城市可以将旅游之类服务业作为主导产业(且不提旅游之类服务业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一系列负面效果),但就一片足够广大的区域而言,整个区域可持续的城市化,只能以工业化为基础。 文章分析,就整个国家而言,中国早已跃居工业国行列,1966年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比重;由于第二、三产业受政治动荡影响较大而导致1967年至1969年三年第二产业比重再度低于第一产业,从1970年开始,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永久性地超过了第一产业。然而,前30年的工业化布局相对均衡,但近30年中国工业化成果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广大内地省份仍然面临工业化不足的困扰。 所说的“工业化不足”,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即一个省级行政区人均GDP及GDP构成中工业占比两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之所以要如此定义,是因为一个地区假如兼具人均GDP高、工业占比低两项特征,通常是因为其工业化早已完成或超越,步入现代服务业主导阶段。根据笔者计算,按照这两项标准衡量,2008年有14个省区处于工业化不足状态,工业化不足在主要工业品产量上暴露得淋漓尽致。以湖南为例,主要大宗工业品产量多数不足全国总产量的1%,产量较高省区市产量往往是湖南的30倍以上: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