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信用评级影响金融主权 中国要有裁判

http://www.CRNTT.com   2010-05-06 08:42:46  


  中评社北京5月6日讯/信用评级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对信息的搜集、整合来对风险进行度量,从而减轻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其对资金的流向有一种导向作用。因此,在西方,信用评级机构有着市场的“看门人”和“守护者”的称号。信用评级又以美国的信用评级市场最有代表性,其发展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也正是由于其对信用评级地位的深刻认识,近几年来加大了对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的渗透,在中国市场份额中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 搜狐网发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文章指出,目前,中国的信用评级市场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表现为市场规模小,评级标准不规范,人才短缺和技术的相对落后,在面对国外评级机构的挑战时,有些力不从心。而作为“看门人”的信用评级机构,由于其服务特点,占据了整个金融市场的至高点,拥有着资金配置的话语权,加上信用评级本身又必然带有着一定程度的主观因素,故其自身的发展状况与理念也必定会对一国的金融主权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中国信用评级市场被逐步控制的同时,中国金融主权所受到的挑战也越发清晰地显现。若再不予以关注,没有了中国的金融裁判,那中国的金融实力会受到极大的挑战。

一、信用评级关乎中国的金融主权

  文章分析,总的来说,信用评级对金融主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国内金融市场定价的主导权

  金融市场的有效程度是资金配置效率与否的主要体现,其主要依赖于信息传递的速度与真实性。在现实的金融环境下,信息不对称无论如何都广泛存在,而信用评级机构也正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中介机构,其对市场主体进行信息搜集与评估,给出的信用评级就是对市场主体信息的综合反映,作为金融裁判,其实质上间接起到配置市场资源的功能。企业的融资成本、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等都离不开对风险的估量,而信用评级的实质是以自身的信誉和评级技术为企业作担保,来降低投资风险,满足企业融资的需要,为投资者提供投资方向,其最终的结果是,信用评级高的企业所获得融资成本越低,融资更加容易,反之信用评级越低,融资成本越高,最终会影响企业价值,从而决定债券和股票等金融产品的价格。例如,中国商业银行战略投资者的引进其意图是改善银行内部的公司治理结构,但是由于被信用评级被故意的压低,提高了融资成本,在首次公开募股的环节就让外国机构得了个大西瓜。同时,信用评级不仅仅为企业融资提供服务,同时也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现实依托。金融市场的作用正是在于横向的分散风险,而信用评级则是风险的指示标,标向的错误会扩大风险,美国的“次贷危机”可以说是最好的佐证。从微观主体的这些行为扩展到宏观,也就是金融产品的定价问题,信用等级的划分相当于金融产品价格层次的划分。一国缺少对于本国金融产品定价的主导权,不仅仅不利于本国市场主体的自身发展,即由于信用评级的错估导致价值低估或高估而蒙受损失,从而制约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不利于本国的金融市场健康成长,而信息传递效率的低下带来的是市场畸形,所导致的资源的错配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信用评级对国内金融市场主导权的影响不仅仅是中国商业银行价值低估所带来的损失,同时定价主导权丧失所带来的金融体系根基的薄弱更加需要引起重视。打个最简单的比方就是,你踢球踢得再好,裁判不公正,你的战斗力也会大打折扣。

  2.国内监管的独立性

  目前中国的金融监管借鉴信用评级的信息进行决策依然很少,但这并不意味着信用评级对中国的金融监管不会产生影响。一个发达的市场经济是需要应付多变的市场环境,这也就需要监管对整个市场的发展方向及时规范与跟踪。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目前还不完善,层次较为单一,依靠监管机构自身依然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但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改革,金融体系的逐步建立,需要对金融市场中所存在的风险进行及时的监管与信息披露,单纯的依托监管机构本身的能力是很难去完全规范市场行为的。因此,监管机构自然而然会或多或少寻求信用评级的信息来对市场主体进行监管。同时,有不少规章制度也是依靠信用评级的结果来进行判定的,如货币市场基金不得投资于AAA级以下的企业债券等,而信用级别又是由信用评级机构给定的,从而其进一步会影响到监管机构的决策。独立的监管是一国金融主权的内容之一,而鉴于信用评级对一国监管决策的影响,在信用评级受国外机构的影响下,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和独立性也会受到国外的制约。

  3.关系到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国家经济的安全

  如果说金融市场是一国的晴雨表,那么信用评级市场可以称得上这只晴雨表上的刻度。刻度的大小反映着金融市场的冷暖程度。一国主权信用等级越高,表明该国经济发展前景越好,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而信用等级的调低则会导致资本的外流。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信用评级机构的“火上加油”的结果,由于信用评级的话语权掌握在美国评级机构手中,其事后对信用评级的骤然调低,进一步的恶化了危机的形势,导致大量资本外流,使得危机国的整个金融系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最近的希腊危机也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启示,高盛动用力量使得信用评级机构降低了希腊主权风险评级,加深了希腊的财务危机,从而提高手中的信用违约掉期产品的价格,获取更为丰厚的回报。这些无一不说明了信用评级机构在缺乏客观评价尺度时对金融稳定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即使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初始会比较客观的对一国的主权信用等级进行评级,事实上其也不得不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哪怕是不完全的遵守,但最重要的并不在于信用评级机构初始给予的级别的高低,而是当一国经济稍有风吹草动时,其过早的调低信用评级,或者一国经济已经进入危机阶段后而过晚的调低信用评级,这才是评级机构对一国金融环境的恶化时发挥推波助澜作用的主要手段。其结果是引起大众恐慌,导致资本的非理性的流动,不利于一国市场的稳定发展。所以,在信用评级的主导权掌握在依然带有意识形态的它国的评级公司手中时,本身就是对金融市场稳定发展的一个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4.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挑战

  中国经济未来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必然需要一种国际化货币的支撑,可以说人民币国际化是将来的一种趋势。然而,人民币的国际化需要高度开放的金融市场以及浮动的汇率制度。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人民币定价的高低取决于汇率市场的供需状况,而这种供需的博弈又主要依赖于一国市场环境的好坏和微观主体也即中国公司所能带来的回报率,正如上文中提到的,也就是一国的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否和金融产品的价格。信用评级在影响二者的情况下,自然能够对中国的人民币汇率的走势起着导向作用,使得中国未来在人民币的定价中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同时人民币需要作为硬通货就必须保持币值的稳定,在受外国评级机构制约的情况下,为了维护币值稳定,减少外部对货币价格的冲击,也会加大中国货币政策调节的难度。

  可见,信用评级不仅仅是普通的服务机构,其占有着金融市场的制高点。中国应当从战略的角度出发来审视中国目前的信用评级市场的状况,因地适宜的采取相应的措施,培育中国自身的金融裁判,来维护金融主权的独立与完整。

  二、对中国信用评级市场发展的建议

  1.解决中国信用评级公司的市场需求问题

  文章认为, 防止国外信用评级机构控制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的关键自然是本国信用评级公司的发展壮大。培育本国信用评级公司除了有利于金融主权的维护,还有一点就是国内的信用评级机构也更加了解国内的情况,能更为真实的反映中国的风险。当然学习外国经验,如日本、印度、韩国、俄罗斯等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规章对外国评级公司的准入进行限制和双评级等,从而来保护本国的信用评级公司,这些措施是必要而且重要的,但是我们还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中国金融市场的建设中去。中国企业的走出去和人民币的国际化都需要世界级的国内的评级机构合理的权益维护,仅仅局限于本国,依靠本国当局保护的信用评级市场是不完善的,中国的信用评级机构也很难走向国际市场。

  目前中国信用评级需求不足是限制中国信用评级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信用评级机构从而缺乏创新的动力,缺少竞争力。而债券市场是信用评级市场发展的基础,穆迪的发展最早就来自于对铁路债券的评级。但目前中国的状况是,企业债、短期融资票据、政策性债券、中期票据等均由各个机构所分管,一方面行政管制较强,信用评级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另一方面多头监管带来的标准的不一致使得信用评级难以把握,不利于评级标准的规范与一致,同时企业由于受到多头监管,债券发行渠道的不畅,也会对信用评级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也使得债券市场的发展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信用评级自然也就不能放开手脚。因此,若要提升中国评级机构的竞争力,首先就需要做大债券市场这块蛋糕,一方面统一监管,另一方面逐步放开信用市场的管制,进一步促进利率的市场化,这样能够扩大信用评级的有效需求,保证中国的信用评级机构有着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其次,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给予国内评级机构适当的政策支持,双评级,即信用评级至少需要两家评级机构,同时至少一家是国内企业控制的评级机构,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其一有助于保护目前尚处于幼稚期的评级行业。其二,也会减少经济上的争端,同时还能够提升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竞争意识。此外,培育市场主体良好的信用品德也是扩大需求的条件之一。

  一言以蔽之,只有金融市场的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才能使得中国的信用评级真正具有竞争力,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国家金融经济的发展。

  2.处理好监管与信用评级之间的关系

  信用评级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是解决信息不对称,但前提是评级结果能够真实有效的反映市场主体的状况。次贷危机可以说是一场信用危机,信用评级机构在这场危机的爆发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正是由于其未对金融衍生品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导致了整个市场的信息泛滥,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由此可见,信用评级机构的信息并不是十分有效的。中国目前信用评级市场虽然处于初级阶段,但最为有利的因素在于中国能够更为有效的塑造信用评级体系。次贷危机后,欧美纷纷表示加强信用评级的监管,并采取了相关的行动,究其原因在于信用评级已经在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中扮演着监管机构的信息库的作用,美国许多监管机构的规章制度的都采用了商业性质的信用评级机构所提供的信用评级,使得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其来进行监管,这样加大了市场的风险。发达的市场经济需要市场本身的自律,监管机构借鉴信用评级的结果来解决市场的缺陷也是必要的,但其并不等于信用评级是监管本身的一部分,而应当是监管的内容。正如同裁判本身也需要遵循裁判规则一样,我们不能说裁判裁决了,我们就完全以此为依据,而忽视其结果的真实性。此外,改善现行对信用评级的监管体制,统一监管,减少重复监管,提高监管效率,一方面能够促进国内信用评级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能够减少市场风险。

  3.制定国内的信用评级标准与加强信用评级认识

  信用评级的过程虽然带有一定的数理模型,但仍不能摆脱主观因素的影响。并且国外与国内环境的不一致性,信用评级指标不同,评级的结果会存在差异,投资者也不可能仔细阅读信用评级的具体信息来比较各个机构的评级结果。因此制定一定的评级标准和规范是必要的,这才能够更加有效的传递市场信息,真正的起到的警示作用,有助于减少信用评级市场自身对金融市场的冲击,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同时,制定中国的“游戏规则”也使得信用评级市场不会轻易受到外国机构的操纵。在对待国外信用评级的技术规范时既要积极吸取精华,同时也不可将其奉为圭臬,盲目的对待,应该对其实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否则中国的金融主权是难以得到有效维护的。

  文章最后表示,总之,信用评级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金融市场的完善,经济的发展都需要金融系统的稳定,企业的发展和中国战略的需要也都离不开人民币的国际化的支持。可见,其在一定上充当着金融裁判的作用,缺乏公正的评判,不掌握信用评级的话语权,中国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是“踢不好的”。所以,提升信用评级在中国金融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是必然的,但同时也要结合中国国情。信用评级市场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一方面需要中国对民族信用评级机构的扶持,也更加需要不断的完善金融体系。在中国金融市场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信用评级市场要与之协调发展,不可偏废,同时也要明确信用评级市场的作用,最终提高评级行业的竞争力以维护中国合理的信用等级,保证金融主权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