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消除通胀预期更大希望在制度创新

http://www.CRNTT.com   2010-06-27 08:06:59  


 
  如果说,2009年底,在CPI和PPI双双为负的时候,提出“管理通胀预期”目的在于后者;那么,当2010年5月,中国CPI同比上涨3.1%,PPI上涨7.1%,双双高于市场预测值时,提出“管理通胀预期”则明显意在前者。当然,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尽管从同比指标来看,CPI已轻微超出3%这一公认的通胀警戒线;但如果从环比指标下降来看,要说通胀还言之过早,充其量也只能算“隐忧”而已。

  但央行上周公布的季度调查却显示,居民对未来的通货膨胀预期并非隐忧那么简单,而是非常强烈,认为目前物价“过高,难以接受”的受访者比例达到58.9%,刷新了十年以来这项调查的最高值。就最近20年中国央行治理通胀的成绩来看,形成如此强烈的通胀预期,多少有些令人费解。因为除1993年至1994年和2008年之外,中国通胀发生频率其实并不高。即便是在2008年这样的全球大通胀环境下,中国也以较快速度擒住了通胀这只出笼猛虎,甚至比美国更早实现物价总水平的回归。当然,这一是因为中国在国际价格与国内价格之间、工业品价格和消费品价格之间筑有若干道防火墙,缓冲了外部通胀的输入速度;二是央行除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等各种市场化手段外,还保留了信贷总量控制这一看似落伍、实则强大的重型武器。

  因此,通胀对于中国,至少在今年年内应该不会构成太大的问题。就此意义上讲,企业和资本市场不必太担心加息会很快到来;而对于居民消费者,任何非理性的囤积和跟风行为也都不值得鼓励。

  然而,上述分析主要建立在一个缺乏微观基础的宏观层面上,即只从政策制定者的视角出发,并未考虑到市场和公众反应对于政策的反作用。近年来,随着公众投资理财意识的日益提高,国人对“通胀”两个字变得异常敏感——君不见,为迎合这种心理,就连开发商最钟爱的广告卖点也成了“买房就是对抗通胀的最好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通胀“自我实现”的可能。

  政策制定者并非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一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报告对“管理通胀预期”的第一条政策建议便是,“做好与公众的沟通和引导工作,增强社会公众对稳定价格的信心”。只是,在通胀隐忧面前,寄望公众时刻保持镇静和理性是不现实的。管理通胀预期,最根本的解决思路,还在于如何让市场和公众愿意去相信政府的政策是内在一致的,而不是彼此冲突的,从而不给通胀预期留下发酵空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