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五粮液酒窖案:民企“改造”的历史魅影

http://www.CRNTT.com   2010-07-13 12:59:07  


 
  宜宾尹家的产业,其实也就是在1949年之后,以一种特殊的形式,进入了国营酒业。正是这种租金微乎其微的名义上的租用方式,使得实际上已经不存在的尹家酒业,躲过了1956年的改造,给了今天五粮液酒窖官司尹家一方更多的理据;也部分构成了五粮液集团为什么非要冒险否定宜宾市“文革”后的改正文件,非要一口吃下这些酒窖的原因。

  我们知道,在“文革”期间,所有的资本家都被清算,定息被停付,住所也被没收。“文革”后的改正,基本上让资本家和后人的资产状况,退回到1956年改造后的状态。由于作为五粮液招牌的古酒窖不是按公私合营的方式进入企业的,而是私产,也就是说,五粮液集团无法通过支付一点点定息的方式,一劳永逸地解决其产权。只要认定这些酒窖的产权是尹家的,那么,对于五粮液集团就是一种永久的隐患。说起来,这也是五粮液集团的失误,在可以买下的时候没有买,因为长期以来租金实在可有可无,他们贪了小利,犯了错误。可是现在,他们想用一口吞下的方式,改正这个错误。显然,他们的理据,其实就是当年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正是这个改造,造就了一大批所谓的国有资产。但是,由于尹家的酒窖不是改造的产物,如果认定属于国有资产,只能肯定“文革”的全部剥夺。当然,按照革命的道理,“文革”和改造,其实都是一个脉络。

  现在的问题是,为何一个完全没有道理的企业侵吞私产的行为,能如此理直气壮,而且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当然,从利益角度,不难理解,但是,利益所在,也不能毫无顾忌呀。是什么东西,给了当地政府和五粮液集团如此大的胆子,可以如此肆无忌惮呢?在我看来,问题的症结,在于尽管我们国家已经有了《物权法》,但是在所谓的国家利益面前,私产的保护,还是一个非常脆弱的软肋。尽管所谓国家利益,无非是地方政府的利益、某个国企的利益,甚至是几个人的利益、我们从来没有清理过当年运动中对民企剥夺的错误,即使“文革”的错误,改正得也相当不彻底。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个人、牺牲私企,一直都是不言而喻的大道理。从改造到革命的脉络,在某些人心目中,还在延续。迄今为止,这个大道理和脉络,从来没有遭到根本质疑。

  我曾经多次说过,现在中国的精英,尤其是企业精英会流失,会不断地把资产转移到国外,自己移民到国外。即使在国外挣钱机会不多的情况下,依然持续不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的来源之一,就是权力部门以及个人的侵夺,近年来则面临国企的吞噬。在这些侵夺背后,则是革命脉络的大道理、改造的魅影。显然,如果国家还想继续往前走,坚持市场经济,对自己历史上不合法的侵夺,必须有个说法;或者你还坚持计划经济,回到过去;或者清算过去,厘清产权,跟过去群众运动式的侵夺说再见,没有中间道路可走。

  五粮液酒窖案,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恰在这个过去留下来的老问题上,昭示了一个未来中国不得不回答的课题:中国的产业,前进,还是后退。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