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英“申遗”的两种不同逻辑

http://www.CRNTT.com   2010-08-13 10:41:13  


 
  “中国丹霞”项目号称花费十几亿,广东丹霞山光为对环境整治就贷款1.2亿,湖南山花费的成本第一。湖南建设厅副主任王晓良透露,“把一条省级公路的17公里迁出景区就动用了几个亿”。“申遗”资金来自地方财政、省级财政和国家财政,但“有国家拨款的2000万”。当地一名管理处人员坦言,“幸亏申遗成功,不然欠下的债恐怕我们这辈子都还不完”。(据《每日经济新闻》) 
 
  而“世遗”申请下来后,按照国家旅游局规定的国家标准,景区只需拨出门票收入里仅10%用作保护。更多的投入,则花在诸如将民居修成“和风景相协调”风格等地方。 
 
  英国:基金会注资“申遗”,发彩票收会费多渠道融资保护 
 
  无可否认,充足的资金对“申遗”和遗产保护,都必不可少。40万英镑是项目成功“申遗”的平均资本,而“世遗”景区年均运营费用约为60万英镑。在苏格兰的Colchester,“申遗”项目组正在积极游说,希望得到市政厅注资启动申请项目。事实上,据英国政府委托普华进行的审计报告显示,英国大多数城市“申遗”时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拨款和各种(官方和非官方)基金会。 
 
  英国国内有各种长期致力于自然景区和历史遗迹保护的机构,他们一方面就依靠多渠道资金维持运营,另一方面不时为各种遗迹提供资金(不仅是“申遗”项目)。如长期与文化部合作的Historic Scotland,则通过发行彩票、收取会员费和遗址门票,以及从事农业经营等与遗产物境有关的经济活动中筹得常规资金。在对“世遗”项目的后期保护上,英国国内的大型慈善机构和基金会(如National Trust)往往更愿意出钱。


  结 语:“视古迹如宝”的欧洲人,习惯于将保护遗迹与保护历史、维护国民荣誉感联系起来,经济效益更多是一种现实考虑而非目的本身。在中国,申请“世界遗产”却已几乎等同于“发展旅游经济”,“申遗”甚至已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破釜沉舟”。经济先行的思路下,保护成了“申遗”的副产品,贷款申请、卖票还债的做法也变得不足为奇。    
 
  (来源:网易评论《另一面》2010年8月13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