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十二五” 规划需要回答两个重大问题 | |
http://www.CRNTT.com 2010-09-01 08:11:04 |
后30年市场经济的探索时期,由于适逢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分工的新浪潮,加上“文革”已经把中国经济折腾到了崩溃的边缘,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当时面临的一缺设备、二缺技术、三缺外汇、四缺资本、五缺人才的发展落差,中国选择在少数地区搞特区,先行先试,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此积累财富,再图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更有其必然性。 但是,非均衡战略虽然在特殊时期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它的负面影响同样也很突出。比如,城乡分裂、贫富差距、地区差距,以及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资源代价、文化代价、社会代价等日益加大。而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从土地、人口,到资金、技术、资本等,以及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也都出现了扭曲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化解越来越多的“两难”矛盾,解决越来越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如果不从关键环节入手,只是就局部问题谈问题,用老办法来对付新矛盾,不仅难以奏效,而且很有可能激化矛盾,使治理成本更高、代价更大。因此,重新回到问题的原点,审视经济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和社会公众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下一轮发展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从外部环境看,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虽然大的战略机遇期还没有消失,但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前30年以发达经济体为主要依赖对象的外向型经济已经失去了基础。比如,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提出了世界经济“再平衡”的要求,开始加大出口、实施“再工业化”战略。这对中国现有的外需主导型经济构成了直接挑战。 从内部情况看,由于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触发了全球生产、贸易以及其他经济与金融关系的总调整,使得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因此遭遇了“被调整”,由此导致了国内的投资、消费等一系列结构关系的重新洗牌。其中,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成了首当其冲的对象。而更深层的社会资源、生产要素、基本公共服务的重新配置与整合,也成了无法回避的问题。 文章指出,从1979年开始,改革开放30年所推行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它所积累的许多矛盾,特别是内外部经济关系问题,内部的结构性、系统性矛盾,现在已经到了需要彻底清理的时候了。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不研究这些问题,在发展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就难以走上健康发展的新路。 就经济来讲,现在非常关键的是如何改变过去的非均衡发展模式,从以外需为导向,各种公共资源与生产要素向少数地区和领域集中配置,转向以内需为主导,内外需均衡,各种公共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地区间、产业门类间优化配置,转向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向更加注重长远效益的新的均衡化发展模式。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