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要开放,不要“圆明园式的开放”

http://www.CRNTT.com   2010-10-19 09:51:14  


 
新闻链接:焚后150年:圆明园风雨沧桑路 

  2010年10月18日 09:13 来源: 新华网

  秋天的暮色再次降临这片巨大废墟,汉白玉柱石间,游人正逐渐散去。被焚150年后,圆明园——这块曾经混杂着繁华与沉痛、张扬和落寞的建筑遗存,在完成一场轮回后,重新归于平静夜晚。 

  北京市民张立国站在园内,却始终无法平静。“完全陌生,完全找不到以前的感觉。”他记得,少年时在园内摘完酸枣后四处张望,几乎看不到一个人影。

  由此上溯至1710年,荒凉同样如是,只不过,一项持续150年的浩大工程,将把此处塑为西方人眼中的“仙宫乐国”,以及一切溢美之词都无法表述的梦幻般存在。

  “假若你能够想象的话,你必须想象一所广大的迷宫,充满着峥嵘参差的山石,景色可以入画,房子俱用上等香楠制成。湖泽池沼,交错其中,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英法联军的英军随军牧师格里如此描述他眼中的圆明园,“那些美丽的宫殿疏疏落落分置各处,紫檀梁柱中隐约露出光灿的屋顶,曲折的幽径中有麋鹿跳跃其间。”

  “圆明”二字,“圆”指个人的品德圆满,“明”则意味政治业绩明光普照。这个具有佛学意涵的名字,经历150年无休止的营造,最后成为东西长2415米、南北大概1890米广大空间的代称,同时,也成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彰显国力的象征。

  分水岭在1860年10月出现,一切荣耀在火光中戛然而止,英法联军在抢劫珠宝与艺术珍品后,纵火焚毁圆明园,自此,残垣断壁成为聊以追忆的唯一寄托。

  紧随其后的另一个150年,圆明园的记忆已迥然不同。

  步英法联军后尘来到园中的,是掠夺剩余的土匪、捡拾零碎的民众,甚至监守自盗的守园者。直到清末民初,战乱中从外地来京的中国农民在无人看管的圆明园中开荒种地为止,财物、木材、石料直至土地,圆明园几乎被剥夺殆尽。

  1877年,苏格兰人汤姆逊记录下走进圆明园后的印象:“一大片荒凉破败的废墟映入眼帘。昔日装点着中国最壮丽景观的一块块大理石,一座座雕塑,如今倒卧在荒草丛中,瓦砾堆上。”

  此后的漫长时间里,园内各色人群来来去去,而关于圆明园的记忆,也在民族和国家危机中被不时提起。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