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低碳发展模式是提高核心竞争力必经之路 | |
http://www.CRNTT.com 2010-10-22 08:27:29 |
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前宣布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也包括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达15%的目标,实现该目标需要有比较完善的新能源产业体系作为支撑。届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应量应至少相当于7亿吨标准煤,为2005年的4—5倍,年均增长率需在10%以上;核电装机需超过7000万千瓦,水电和风电应达到3亿千瓦和1.5亿千瓦;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燃料也应有相应的发展。实现这些目标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在“十一五”期间,中国已采取了强有力措施,扶植和激励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对风电装机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给予600元/千瓦和20元/峰瓦的补贴,实行上网电价优惠等。同时,及时修改了《可再生能源法》,为新能源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1990—2005年促使单位GDP的二氧化碳强度下降的因素中,能源结构优化的贡献率约6%,2005—2020年期间,能源结构优化对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下降40%—45%目标的贡献率将达20%左右。 随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的不断增加,其未来在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方面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因此,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逐渐替代煤炭等化石能源,应是中国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长期战略选择。 公众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是对企业生产行为的导向,也是实现向低碳发展方式转变的社会基础。因此,要把低碳型消费作为一种社会公德,引导、规范和制约社会公众的消费行为。倡导健康文明和适度的消费方式,提倡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积极参与,自觉行动。低碳是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度的重要特征,是协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结合点,是统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与减缓碳排放、保护全球气候之间关系的根本战略选择。 与低碳产业体系一样,低碳消费方式也将是未来构建低碳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2008年,中国居民生活消费用能在全国总能耗的比重一直稳定在10%—11%左右。当前,中国居民消费正处于以住房、汽车为标志的消费升级阶段,人民生活水平较快提高使生活用能也以较快速度增长,应通过消费观念的创新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努力使居民生活用能的消费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一次能源的总量的增长速度,控制生活用能在终端能源需求中比例,从而对单位GDP能源强度的下降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