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 
张亚中:建立两岸共同体史观的现存问题

http://www.CRNTT.com   2010-12-05 00:28:33  


 
  随着两岸的隔绝,随着冷战的意识形态对抗,随着内战时间的延长,台湾民众在认同上开始出现了问题,一方面他们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但是另一面,他们被教育得要“仇共”、“恨匪”。但是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的代名词时,国民政府的认同教育就开始出现了问题。“反共”是否等于“反中”?“仇共”、“恨匪”的教育与政治宣传,以及两岸后来的政经发展,使得两岸认同存在着一条巨大深邃的海沟,当大气候改变时,两岸认同的分歧即开始显现。

  “中华民国”政府能够代表中国的正当性是拜东西冷战与美国的支持所致,当美国总统尼克森派季辛吉密访北京开始,台北的国际正当性就开始动摇了。1971年“中华民国”政府被迫退出了联合国,失去了国际正当性。1978年底与美国断交,台湾失去了美国的支持,等于是在国际代表的竞争中完全挫败,它的“内战史观”几乎全面瓦解。

  在“内战史观”下,国民党政府为了凸显自己的正统地位,透过在内战体制必然形成的威权统治,长期以代表中国正统地位的国族意识与教育政策之中,相对地忽略了,甚而压抑了地方性、区域性的歧异元素,以便提供更多的空间来传播中原正统文化与中国意识,因而包括各类母语、各种族群历史及其文化在内,种种未能被界定为中国文化正统的事物,经常遭到消极不鼓励、不传播、甚至压抑、查禁等等程度不一的对待。

  1970年代,虽然台湾仍处于威权体制,但是经济的发展已有起色。三十年来投入土地改革、发达国家资本主义与中小企业政策,现代化的一些成果出现。当台湾经济力崛起,伴随的自然是社会力的急待破茧而出。

  1979年初,北京与华府建交,做为“内战”挫败的一方,台湾的民间开始出现另一种声音,他们尝试展开反省、进而挑战、甚至颠覆、排除中国意识主导下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蓝图,这其中包括对史观的认知、文学的书写等等。“内战史观”自此在台湾开始瓦解,“统一史观”更被视为是虚幻不实际。随之而来的是两岸“偏安史观”或“台独史观”的出现。“偏安史观”或“独立史观”的基础在于台湾社会开放所产生的民主化,1980年初台湾意识形成,外在则有美国透过《台湾关系法》与军售的支持。

  台湾民间社会已经准备开始脱离“内战史观”,但是北京仍然是以“内战史观”来处理与国民党的关系。在国际外交上仍然继续孤立台湾、军事上压制台湾。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