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 |
史铁生: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 | |
http://www.CRNTT.com 2011-01-02 09:32:22 |
链接: 史铁生 永远的精神富矿 2010年过去了,许多媒体都站在年末的尾巴上盘点着这一年离去的逝者:钱伟长、华君武、梁从诫、蔡定剑、黄宗江、吴冠中………2010年的最后一天,这个名单里又多了一个名字——史铁生。 著名作家史铁生于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去世。其实,再过四天,就是他六十岁的生日。“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疾了双腿”,人到中年患上尿毒症,靠着透析维持生命。史铁生这一生算得上命途多舛,可是他却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史铁生,他是一座永远的精神富矿。 他的一生:“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 命途多舛:“写作是要为活着找个充分的理由” 1951年,史铁生出生在北京。1968年,才17岁的他作为知青下放插队在陕北延安。一次山洪暴发,他遭遇到暴雨和冰雹的侵袭。没想到,就是这一次不经意地浸泡,他竟落下了个双腿瘫痪的病根。从此,与轮椅为伴。当命运将他束缚轮椅上后,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在了阅读和写作上。1979年,他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然而,上天似乎总是要和他过不去。1998年的一天晚上,史铁生正伏案写作,突然昏厥过去。他被家人送到医院,经查,被确诊患上了尿毒症。从此,他不得不靠每星期三次的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详细] 苦难的日子里,他曾经想过自杀,但是后来用写作解放了自己。他说:“你为什么要活着?——这可能就是我的写作动机。就是说,要为活着找到充分的理由。” 在写作生涯里,史铁生带来了《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等诸多名篇,让许多人找到了精神的救赎。 写作历程:从写个人的命运到写整个人类面临的困境 陈凯歌曾经拍过一部电影叫《边走边唱》,改编自史铁生1985年发表的小说《命若琴弦》。电影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贯穿始终:“千弦断,天眼开。”这句话的背景是,盲人琴师的师傅说过,弹断的第1000根琴弦能带来光明。史铁生说,“在《命若琴弦》之前我写的是残疾人,这是一个个体的问题,是我个人的问题;《命若琴弦》之后,我发现所有人都是残疾的,我开始写人的残疾,这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是整个人类面临的困境。” 他刚坐轮椅不久的时候,小说还多是描写具体的生活经验:写街道手工作坊的《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写知识青年下放农村生活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等等。随着坐轮椅的时间增长,离开自由行动的日子越远,史铁生的小说变得抽象,思想的涵量增加,比如《命若琴弦》,比如《务虚笔记》。这些与具体人和事疏淡了关系的小说,显现出他逐渐脱离外部的生活,而进入内心,在寻找新的超越。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