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以“文革”为题材 贾平凹《古炉》问世

http://www.CRNTT.com   2011-01-11 14:42:15  


 
发一条微博受惊吓再也不发了

  有记者提问,6日传出消息称《古炉》将首先在网上上线收费阅读,后来并没看到,因此有媒体报道“老贾一稿二嫁”,数字版权一方面签了一家网站,一方面又签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到底是怎么回事?

  对此,贾平凹解释说事情比较复杂,因为他自己不上网,也不会上网,有无在网上连载他不知道。我就知道我这一生里最大的无奈就是遭遇盗版太多,《废都》就60多个版本,别人找我签名才知道是盗版。有人告诉我,自己的作品都在网上,可从来没人跟我打过招呼,没给我任何费用。”这次有人主动提出把他作品放在网上,“我觉得非常好,钱很少,但人家打了招呼。如果不给你费用,我也没办法。”对于网络的新鲜事,贾平凹说他一窍不通,“比如微博,开始觉得好玩,就发一条,一下有十几万人,吓我一跳,就再也不发了。

  记者接着问,这个版权当时贾平凹跟人民文学出版社有没有签署版权,电子版是归贾平凹所有,还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所有?人文社潘凯雄社长回答:“今天说《古炉》,你们偏说版权,我们有《古炉》版权,目前没有授予任何网站。”(来源: 扬子晚报 2011-01-09 09:11 原题:贾平凹4年着“文革”题材《古炉》 忘不了父亲哭)

贾平凹新作《古炉》首发:我卖的就是这种萝卜

2011-01-09 08:42  来源:西部网 

  贾平凹:我卖的就是这种萝卜。

  继2007年出版《高兴》后,作家贾平凹时隔4年推出了60万字新作《古炉》。贾平凹每次出新书都会引起文坛关注与波澜。在30多年创作中,他总在不断超越自己的同时又饱受争议。昨日下午,《古炉》首发式在京举行。现场,贾平凹用质朴而浓重的“秦腔”,向众多媒体和读者解读了《古炉》蕴含的文化意味和人物精神内涵。

  希望人们更理性地看待“文革”

  昨日,数十家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出席了首发式,其中不乏贾平凹的粉丝。首发式结束后,众多记者一拥而上将贾平凹围在当中索取签名。对于这部历时4年,长达60万字的新作,大家兴趣点主要集中在作家着力描写而又敏感的题材――“文革”。

  对于那场影响了几代人的运动,贾平凹有自己的思考。“‘文革’时我大约十三四岁,我不是‘文革’的参与者,只是一个观察者。但我从头到尾经历了这场运动,对这一段生活太熟悉了,尤其年龄大了,对小时候记忆更是特别清晰”。

  当年,身处农村的贾平凹对更高的政治层面不可能了解,然而这一股从北京吹来、迅速燃遍全中国的“火”,却导致人人卷入其中不能自拔。时隔近半个世纪再回顾这段历史,贾平凹有一种倾诉的欲望,想在《古炉》中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层的研究和探索。“土壤气候环境不一样,生长的物产都不一样,我们最基层的土壤究竟是什么?我写的古炉这个村子,山清水秀、六畜兴旺、人都有病、生活极度贫困,人与人之间有着各种矛盾和积怨,我想在小说中着力表现人情、人性的特点”。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